作者:玛欣德比库 | 成书时期:当代 | 章节:上中下三集整理 |
一、佛教与三藏 | 二、第一次圣典结集 |
三、上座部 | 四、第二次结集 |
五、第三次结集 | 六、上座部佛教向南传播 |
七、巴利语的来源 | 八、印度佛教 1500 年 |
九、北传佛教 | 十、正法五千年 |
十一、律藏 | 十二、经藏 |
十三、论藏 | 十四、论藏的来源 |
一、两种谛与两种教法 | 二、阿毗达摩的特点 |
三、四种究竟法 | 四、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
五、三藏与三学的关系 | 六、概念法 |
七、概念的产生 |
一、色法 | 二、四界 |
三、四界差别——简略法 | 四、四界差别——详尽法 |
五、十八种真实色法 | 六、五净色 |
七、四境色 |
一、三种密集 | 二、眼十法聚 |
三、身十法聚 | 四、性根色 |
五、心处色 | 六、命根色 |
七、十种非真实色 |
一、色法产生的原因 | 二、二十三种色聚 |
三、色法的转起 | 四、六处门色法 |
五、辨识色法的必要性 |
一、名法与心所 | 二、五十二心所 |
三、触 | 四、受 |
五、想 | 六、思 |
七、一境性 | 八、名命根 |
九、作意 |
一、寻 | 二、伺 |
三、胜解 | 四、精进(1) |
四、精进(2) | 五、喜 |
六、欲 |
一、痴、无惭、无愧 | 二、掉举 |
三、贪 | 四、邪见(1) |
四、邪见(2) | 五、慢 |
一、瞋(1) | 一、瞋(2) |
二、嫉 | 三、悭 |
四、恶作 | 五、昏沉与睡眠 |
六、疑 |
一、信 | 二、念 |
三、惭与愧 | 四、无贪与无瞋 |
五、中捨性 | 六、六对十二美心所 |
七、离心所 | 八、二无量——悲与随喜 |
九、无痴 | 十、善心的 34 名法 |
一、心 | 二、十二不善心(1) |
二、十二不善心(2) | 三、八大欲界善心 |
四、八大欲界果报心 | 五、八大欲界唯作心 |
六、十八无因心 |
一、色界心的定义 | 二、如何证得色界禅那 |
三、初禅的五禅支 | 四、五自在 |
五、第二禅至第五禅 | 六、色界果报心 |
七、色界唯作心 |
一、无色界心的定义 | 二、如何证得无色定 |
三、无色界果报心 | 四、无色界唯作心 |
一、出世间心的定义 | 二、入流道果 |
三、一来道果 | 四、不来道果 |
五、阿拉汉道果 | 六、心的分类 |
七、心的十四种作用 |
一、五种定律 | 二、六个六 |
三、五门心路 |
一、意门心路的分类 | 二、意门心路的规律 |
三、随起意门心路 | 四、独立意门心路 |
五、意门心路生起之因 | 六、所缘对心路的影响 |
七、所缘与果报心的关系 | 八、作意与速行的关系 |
一、广大速行心路 | 二、禅修的陷阱 |
三、广大速行心路的诸心 | 四、出世间速行心路 |
五、安止速行之前的欲界心 | 六、欲界结生心 |
七、依有情分别诸心 | 八、依三界分别诸心 |
一、三种世间 | 二、地狱 |
三、畜生 | 四、鬼 |
五、阿苏罗 | 六、人 |
七、六欲天(1) | 七、六欲天(2) |
八、色界十六地 | 九、无色界四地 |
十、广大果报心 |
一、轮围世界 | 二、世界周期 |
三、世界之初 | 四、社会的形成 |
五、世界为火所坏 | 六、世界为水所坏 |
七、世界为风所坏 |
一、依一切的分析法 | 二、依烦恼的分析法(1) |
二、依烦恼的分析法(2) | 三、依菩提分的分析法 |
一、四类结生 | 二、十九种结生心 |
三、什么是业 | 四、业的定律 |
五、业的分类 |
一、依产生的作用(1) | 一、依产生的作用(2) |
一、依产生的作用(3) | 二、依成熟的顺序(1) |
二、依成熟的顺序(2) | 二、依成熟的顺序(3) |
二、依成熟的顺序(4) | 二、依成熟的顺序(5) |
三、依成熟的时间(1) | 三、依成熟的时间(2) |
四、依成熟之地 |
一、影响果报成熟的四组因素 | 二、果报如此,速行可变 |
三、业与异熟的关系(1) | 三、业与异熟的关系(2) |
三、业与异熟的关系(3) | 三、业与异熟的关系(4) |
一、有分心 | 二、死生的过程 |
三、四种死亡 | 四、三种死亡之相 |
五、临死心路 | 六、追溯过去世的方法 |
七、投生的法则 |
一、何谓缘起 | 二、缘起的原则 |
三、顺逆序缘起 | 四、十二支缘起(1) |
四、十二支缘起(2) | 四、十二支缘起(3) |
四、十二支缘起(4) |
五、十二支缘起(续)(1) | 五、十二支缘起(续)(2) |
五、十二支缘起(续)(3) | 五、十二支缘起(续)(4) |
六、十二支 | 七、三时 |
八、两种有轮根本 | 九、三连结 |
十、四摄 | 十一、二十行相之辐 |
十二、三轮转 | 十三、修习缘起 |
十四、缘起甚深 | 十五、苦与苦因 |
一、涅槃 | 二、涅槃的分类 |
三、证悟涅槃之道 | 四、八圣道与三学 |
五、七清净与三学 | 六、戒 |
七、定 | 八、慧(1) |
八、慧(2) | 九、总结 |
问题汇编(上)(1) | 问题汇编(上)(2) |
问题汇编(上)(3) | 问题汇编(上)(4) |
问题汇编(中)(1) | 问题汇编(中)(2) |
问题汇编(中)(3) | 问题汇编(中)(4) |
问题汇编(下)(1) | 问题汇编(下)(2) |
问题汇编(下)(3) | 问题汇编(下)(4) |
【凡例】 | 【序言】 |
此《阿毗达摩讲要》系列共分为上、中、下三集,分别是根据玛欣德比库在“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PAMC)所作的三期“阿毗达摩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的。《上集》讨论的主要是概念法、色法和心所法;《中集》讨论的是心法、心路和世间;《下集》讨论的是业、离心路、缘起、涅槃和止观。整个课程紧扣着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核心——四圣谛——展开。其中,色法、心所法、心法、心路侧重于苦圣谛,业、离心路、缘起侧重于苦集圣谛,涅槃是苦灭圣谛,而止观则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