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讲要》第28讲 涅槃与戒定慧


二、涅槃的分类


涅槃可以分为一种涅槃、两种涅槃和三种涅槃。


一种涅槃——无为不死界


涅槃是无为法 (asa? khata dhamma) ,又 称不死界(amaccudhà tu, amata)。涅槃的本质并非因缘造作,故称无为界。⒁除了涅槃之外,一切诸法都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


有四种究竟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和涅槃。其中,色法、心法、心所法称为名色法,又称行法、 有为法。凡是诸缘和合、有生有灭、 具生灭相的诸法,都是有为法。涅槃离造作,非因缘和合,无生灭相,故唯有涅槃才是无为法。


两种涅槃


1.有馀依涅槃界(sa-upà disesà nibbà nadhà tu);


2.无馀依涅槃界(anupà disesà nibbà nadhà tu)。


有馀依,巴利语 sa-upà disesa。sa 是还有,upà di 是生命所依,即依赖作为过去世渴爱之果报的五蕴。sesa 是残馀,即还有残馀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虽然已断尽烦恼,但在未般涅槃期间,由于身心尚存,仍须体验苦乐。以其烦恼已完全寂灭故,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无馀依,巴利语 anupà disesa,是已无残馀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般涅槃后,以诸蕴完全寂灭故,称为无馀依涅槃界。


佛陀在《如是语》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涅槃界。哪两种呢?有馀依涅槃界和无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有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捨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但他仍存续的[眼等]五根未坏故,能体验可意、不可意,感受乐与苦。他的贪已尽、瞋已尽、痴已尽。诸比库,这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无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捨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诸比库,在此,他的一切感受已无诸爱乐而成为清凉。诸比库,这称为无馀依涅槃界。”(It.44)


有馀依涅槃界是烦恼的完全寂灭(kilesa parinibbà na),无馀依涅槃界是诸蕴的完全寂灭(khandha parinibbà na)。如何理解呢?证悟涅槃分为两个阶段:先证有馀依涅槃,再证无馀依涅槃。


以我们的果德玛佛陀为例,当菩萨在 5 月月圆日于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时,他的阿拉汉道智完全断尽了一切烦恼和习气。从此,菩萨就称为佛陀(Buddha)或正自觉者(Sammà sambuddha)。烦恼断尽之后,五蕴是不是立刻就离散?不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证悟了涅槃界,从此,佛陀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进入阿拉汉果定(phalasamà patti)。虽然佛陀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新的善恶业,不会再造作任何能引生未来轮回之因,但是,菩萨在过去生也曾造作了很多善或不善之业,连这堆果报五蕴也是由过去业带来的。自从佛陀证得阿拉汉果后,他还继续生活了四十五年。在此期间,因为烦恼已经断尽,只残馀五蕴,故有馀依涅槃又称烦恼的涅槃。


四十五年后的 5 月月圆日,当佛陀在古西那拉(Kusinà ra)的沙喇树林中般涅槃时,即进入无馀依涅槃界。从此,佛陀的五蕴完全寂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尸体) 。七天后,这堆时节生色也被烧掉了,只留下许多的舍利(sar?ra)。


当佛陀般涅槃了,还会不会再投生?还会不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还会不会以所谓的“化身”度众生?不会! 假如佛陀还有任何的生存因素,或者以任何生存方式存在着,那就不能叫“无馀般涅槃界”!对于沙利子尊者、摩嘎喇那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阿难尊者等诸阿拉汉都是如此,在他们证悟阿拉汉道时,即断尽了一切烦恼,称为有馀依涅槃。在他们般涅槃时,五蕴也完全寂灭了,称为无馀依涅槃。


三种涅槃


涅槃又可以称为空、无相和无愿。


1.空(su¤ ¤ ata):涅槃是贪瞋痴的空无,故名。


2.无相(animit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相和诸行之相,故名。


3.无愿(appa? ihi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愿求,故名。


⒁Asaï khatà dhà tå ti paccayehi akataü nibbà naü . (D.A.3.35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