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讲要》第7讲 杂心所


四、精进(1)


接着再讲另外一个重要的心所——精进(viriya)。精进源自 v?ra(英雄),英雄本色为精进(v?rabhà vo v?riyaü )。


特相:努力。(ussahanalakkha? aü )


作用:支持相应名法。(sahajà tà naü upatthambhanarasaü )


现起:不消沉的状态。(asaü s?danabhà vapaccupa??hà naü )


近因:悚惧感,如说“悚惧者能如理地精勤”;或者能激起精进之事。(saü viggo yoniso padahat?ti vacanato saü vegapada??hà naü , v?riyà rambhavatthupada??hà naü và )(Vm.462; Dhs.A.p.164)


精进是为追求目标付出努力。世间人努力地赚钱,这是精进;普通人努力地追求名利,这也是精进。总之,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付出努力与奋斗,就是精进。不过,佛教并不谈论这类世俗的精进,我们需要有精进是为了禅修、为了断除烦恼、为了证悟正觉所付出的努力与奋斗。


有一句话说: “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的精进是正精进(sammàviriya)。正精进即正确的精进。相反地,错误的精进就是邪精进。错误的精进与正确的精进有什么区别?在于方法是否正确。


大家听过 “南辕北辙” (典出 《战国策》 ) 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可以用来提醒精进不要用错地方。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某一天,有个魏国人想要到楚国去,于是他带足盘缠,雇了辆好车,请了技术精湛的车夫,驾上骏马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方,但他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往北方走。他走到半路时遇到一个朋友,问他要去哪里,他说: “我要去楚国。” “你要去楚国怎么往北去呢?你应该往南走才对!”他说: “不用怕,我的马跑得很快。” “你的马跑得很快,但是朝这个方向走是到不了楚国的啊!”


他说: “不用怕,我带的盘缠多。” “你的盘缠多,方向错误只会花冤枉钱啊! ” 他说: “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他能不能够走到目的地呢?不能!无论他的马跑得再快,盘缠再多,车子再好,驾车技术再高明,自身条件再优越,只要方向错误,其结果只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修行除了需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宗派,也有形形色色的法门,他们都声称自己的修行方法能够开悟,能够导向解脱,有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之说。是否所有的法门都能导向解脱呢?是否所有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呢?在此,且让我们听听佛陀是怎么说的。


佛陀在 80 岁般涅槃之前,躺在古西那拉的沙喇双树间,当时他已经非常疲累了。那天傍晚,来了一个名字叫苏跋德(Subhadda)的出家人。苏跋德是一个到处游方寻找真理、寻找解脱方法的人,他拜见过许多大师,当他听说佛陀来到古西那拉,于是赶去拜谒。


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阻止不让他见佛陀。苏跋德说:“我听说如来出世稀有难得,但今夜就将要般涅槃了。我有疑问想请教沙门果德玛,请带我去见他。” 阿难尊者说:“请不要打扰如来,跋嘎瓦很疲倦。”他们争执的声音让佛陀听见了,佛陀说: “阿难,不要阻止他来见如来,他是真的有问题来问的,不是为了打扰我。”


于是,苏跋德走到佛陀面前,问道: “朋友果德玛,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沙门婆罗门,他们是僧团的领袖,有很多的随从,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也教导修行的方法。他们所有人皆已证悟呢?还是都没有证悟?或者有些人已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呢?”


跋嘎瓦回答说: “够了,苏跋德,且不管他们所有人皆已证悟,还是都没有证悟,或者有些人已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苏跋德,我将要说法,你要好好地听,善作意之!苏跋德,若于某法与律中(dhammavinaye, 教法中)没有八支圣道的话,那里就不可能有沙门、 第二沙门、 第三沙门、第四沙门。”


这里的沙门(sama? a)是指出家人所追求的目标,即四种圣果。如果一种修行体系离开了八支圣道,就不可能证悟圣果。圣果分为四个阶段,即佛陀在这里所说的四种沙门。


佛陀接着又说: “凡是一种教法中有八支圣道,那里就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苏跋德,在此教法中有八支圣道。苏跋德,唯有这里才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其他外道则无沙门。”


佛陀肯定地说了一句话: “苏跋德!在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


佛陀又说:“苏跋德,为了寻求什么是善法,我 29 岁出家。自从出家到现在,已经超过 50 年了。”超过 50 年是 45 年的弘法生涯,再加上 6 年的苦行,一共有 51 年。“除了如理法之地以外,并没有沙门!”(D.2.213-214)


在此,佛陀强调,佛教的修行核心是八支圣道。八支圣道即是世间和出世间圣道的八项要素。精进,需要依照八支圣道来修行;偏离了八支圣道,就谈不上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


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之分,同时和目标也有关系。目标是想追求什么?如果追求的是世俗成就,那么你精进的结果是获得世俗的成就。世间人也很辛苦,他们也是在精进,精进的目标是为了得到钱财、 名利、权位、 情色等。佛弟子的精进是为了断尽烦恼,为了息灭贪瞋痴。为了这个目标所付出的精进努力才是正精进。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心生懈怠,或者觉得力不从心,或者厌倦修行,或者藉口忙碌抽不出时间。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佛陀曾教导八种能够激发悚惧感的事情(A??ha saü vegavatth? ni)。悚惧感是说假如一个人不怕死,认为来日方长,或者沉湎于欲乐美梦,对生死不会感到害怕,就不会想修行。如果一个人对生死、对世间感到害怕,就会激起精进来修行。哪八种激发悚惧事呢?


第一,生苦。生苦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而且经历过无数次,即入胎之苦、住胎之苦、出胎之苦。对于住胎之苦,请想想,要一个小婴孩呆在那么狭小、那么肮脏的子宫里,而且要在那里呆 9 个月,如果现在请大家再进去里面呆一天,想不想?一个婴儿要在那里头呆 9 个月,你看有多么辛苦?我们不是出生在莲花中,也不是从金银、宝石当中生出来,而是从母胎里生出来的!母胎干净吗?母胎很香,还是很臭?能够投生到人胎还算幸运,假如投生到鬼胎,投生到猪胎、狗胎岂不是更倒霉!住胎是苦,出胎也苦!小婴孩刚出生的时候,犹如一个娇嫩的小肉球,外面的热冷、食物的热冷都刺激着他,这也是苦。他的生命还很脆弱,极容易受感染,容易得病,要尽心呵护,所以无论入胎、住胎、出胎都是苦。我们想一想,只要今生没有解脱,没有断尽烦恼,这种苦肯定还要不断地承受下去。


第二,老苦。上了年纪的居士们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大家都喜欢青春,即使已经五、六十岁了,人家赞美你仍然年轻,你还是会感觉心花怒放,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老。年纪老了,寿命减损,青春消逝,头发苍白,脸皮变皱,牙齿掉落,身体多病,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思惟到衰老之苦,要感到害怕。


第三,病苦。每个人都喜欢健康,不喜欢生病。在健康的时候也许不会有很深的体会,但是在生病的时候,头又痛,牙又痛,眼睛又痛,这里痛,那里痛。只要拥有这个身体,什么样的病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体上。而且有时候病来得真快,甚至会夺取我们的生命。疾病就是苦!


第四,死苦。每个众生都怕死,假如死亡是美好的话,大家都想死,问题是大家都不想死。死亡宣告着生命的终结,命根的断绝,和家人、儿女、亲戚朋友,还有辛辛苦苦赚来的财产分离。即使一个人再怕死,再不想死,可是死也必定会到来。想要长生不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有句话叫“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人生虽然很少能够活到百岁,但是却愁这些、愁那些,一千年都愁不完。思惟死亡的必然性时,要感到怕,要精进!


第五,堕落恶趣之苦。在什么情况下才决定不会堕落恶趣呢?至少要证得初果的圣者。所以佛陀说初果圣者是“不退堕法”(avinipà tadhammo),即是说初果圣者不可能再堕落恶趣。


菩萨会不会堕落恶趣呢?会!大家看过《本生》否?《本生》讲的是我们的佛陀在过去生行菩萨道的时候如何圆满种种巴拉密。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向佛陀的过去生学习。即使菩萨投生为动物,投生为狮子、鹿、猿猴等,都会帮助其他众生。然而,菩萨为什么还会投生到恶趣呢?因为还没有断除烦恼,还是会造恶业,当所造恶业成熟时,就必须受报。但是菩萨有极强的决心想要成佛,所以无论他的生命境界是升是沉,是堕落到畜生趣、饿鬼趣,或者由于善业成熟而投生为人,甚至投生为转轮圣王,他都是在累积巴拉密。因此行菩萨道者一定要看《本生》,因为我们的菩萨已经成佛了,这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例子。想要做菩萨,就要学会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但是只要我们还没有证得初果,还不是圣者,堕落恶道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菩萨那么伟大的众生,一样也会堕落恶道,普通的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喜欢堕落恶趣吗?最苦的恶趣是地狱,连菩萨也有可能堕落地狱。在《本生》里讲到,我们的菩萨有一次投生为德米亚王子(Temiyakumà ra),他的前两世就曾堕落地狱。当时王子还很小,坐在他父亲的膝盖上,看到他那当国王的父亲下令处死犯人的时候,记起了他之前也曾做过国王,也处死过犯人。因为这种恶业成熟,他堕到地狱。由于想起堕地狱之苦,菩萨思惟:“我长大了也必定要做国王,也要判人死刑,还要造这样的恶业。”于是菩萨感到害怕,想要出离那个像监牢一样的王宫。他前一世的母亲投生为一位天女,就在他卧床的宝盖上告诉他: “如果你想要脱离这个王宫,从现在开始就装残废,装聋装哑,装成瘫痪。”从那个时候开始,菩萨就装成瘫痪,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诱惑。一直到菩萨 16 岁时,他的父王认定他已经是个废人,下令把他送到坟场挖坑活埋掉,菩萨最终才获得了自由。就连菩萨都不想堕落恶趣,可见堕落恶趣是没有一个人想要的。


动物都很可怜,即使富裕家庭养的宠物狗很幸福,但是有没有人想投生为宠物?例如鸡,鸡在缅甸帕奥禅林算是很自由的,没有人用笼子关它,没有人会宰它,但是它们随时都会给狗咬死,因为没有人喂狗,狗就抓鸡来吃。还有虫子,只要稍微不小心,就变成其他动物的美餐。动物就是这样,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投生为饿鬼也是,经年累月遭受饥饿、疾病、痛苦的折磨,偶尔得到一点点可怜的食物,还没送进口就变成了火炭;有些稍微有点福报的鬼,可以吃到脓血、粪便、死尸、垃圾,有人会喜欢吗?所以,思惟堕恶趣之苦,就应当生起悚惧感,应当提升精进,因为只要我们还没有解脱轮回,就必定还有可能堕落恶趣。


第六,以过去轮回为根基之苦。过去到现在有多少位佛陀曾经出现于世间呢?有无数的佛陀已经出世。为什么我们还会轮回到现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在做些什么?那时可能在糊里糊涂地追求名利、追求财富。到现在还在生死苦海里面打滚,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造业。在无始的轮回当中,我们什么都曾经做过,什么生命状态都经历过。在三界当中,我们哪一界都去过。特别是恶趣,更是我们轮回的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在吓唬人。


有一次,佛陀用指尖抹了一些尘土,问比库们说: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哪样比较多,是我指尖上所抹的尘土,还是此大地?”


比库们回答:“尊者,当然是大地比较多! 跋嘎瓦指尖上所抹的尘土很少,跋嘎瓦指尖上所抹的尘土根本不能和大地相提并论。”


于是佛陀说:“同样地,诸比库,只有极少众生能投生为人,更多的众生投生为除人类之外的 [ 四恶道 ] 。”(S.2.224)


试想一想,动物的数量和人的数量成比例吗?只是一座山就有不计其数的蚂蚁,甚至比我们地球的人还多,白蚁也是。整个地球上的昆虫种类可以数一数:蟑螂、蚂蚁、苍蝇、蚊子、蜘蛛,还有爬虫、飞蛾等等,多得数不清。这些都是生命啊!我们不用幸灾乐祸,其实我们过去也都做过动物,而且这些生命还只是属于六道当中的一道——畜生道。鬼道众生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拥有天眼通的人就能看到树林里住满了密密麻麻的无形众生,大大小小,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经典形容地狱里的众生很拥挤,如果和人的数量相比,人真的是太少了,众生的数量是无数的。想到这些恶趣众生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数量与人的数量之比,其实就是堕落恶趣与投生为人的机会之比。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