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所(sobhanacetasika),美(sobhana),是好的、美丽的、漂亮的、庄严的意思。美心所和善心所有点相像。那为什么不叫善心所,而叫美心所呢?“美”比“善”涵盖的范围更广。因为善心和善心所是能够造业的,但是由善业带来的善果报心属于美心,而不是善心。美心既包括善心,也包括由善心所产生的善果报心。同时,虽然阿拉汉圣者已经断除了任何烦恼,但是他们依然还会有心念的产生,还能够产生相当于凡夫和有学圣者的善心,不过这些心只是执行其作用而已,已经没有所谓的善或不善,也不会留下任何业力,所以称为唯作心,这些唯作心也是美心。美心的涵盖面比善心更广,包括了善心、善果报心,和相当于善的唯作心这三类心。因此不能将美心等同于善心。
一共有 25 种美心所,其中有 19 种称为通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 dhà ra? a),在任何的美心当中都有这 19 种心所。这 19 种心所一生起就一起生起,是成组成组地生起,而不会个别地生起,它们和杂心所以及 14 种不善心所不同。
第一个美心所是信(saddhà )。信的意思是有信仰、 信心(Saddahanti età ya, sayaü và saddahati, saddahanamattameva và esà ti saddhà )。
特相:信仰,或者信赖。(saddahanalakkha? à , okappanalakkha? à và )
作用:净化,犹如能使混水变清的净水宝珠;或者跳跃,犹如越渡洪流。(pasà danarasà udakappasà dakama? i viya, pakkhandanarasà và oghuttara? o viya)
现起:不迷茫,或者信解。(akà lussiyapaccupa??hà nà , adhimuttipaccupa??hà nà và )
近因:当信之事,或者听闻正法等入流支。(saddheyyavatthupada??hà nà , saddhammassavanà disotà pattiya? ga pada??hà nà và ) (Vm.464; Dhs.A.p.163)
信心的对象是佛(Buddha)、法(Dhamma)、僧(Sa? gha)三宝(Ratanattaya),以及因果法则,即业与业报(kammaü , kammaphala¤ ca)。
这些对象是当信之事(saddheyyavatthu),即值得相信、应当相信的事情,也是一切圣者所坚定相信的对象,因此圣者的信心称为不坏信或不坏净。即使一名在家居士证得了初果,他对这些事情也拥有毫不动摇的信心。他相信佛陀,对佛陀有很强的信心,不会相信除了我们果德玛佛陀以外的其他导师、天神等。他对佛陀的教法有很强的信心。他很恭敬圣者僧,对僧团有坚强的信心。他们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三世,对因果法则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有些人往往片面地强调佛法的理性成分,认为只有依靠智慧才能获得解脱和觉悟,注重信仰会使人变得盲目,甚至落于迷信。然而,佛陀注重智慧的同时也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唯有信根和慧根平衡,学法和修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就。信仰,是进入佛陀教法之门的前导,是修学佛法的先决条件。假如一个人没有信仰,根本不相信佛陀,也不相信解脱,则一切修行、证悟皆无从谈起。信是很重要的心所,被喻为能拿取善法之手,能获得一切成就的财富,以及能够获得不死涅槃果实的种子。(Vm.ò .464)
佛陀说过:
“信仰是人们最好的财富,善行正法者能导向快乐,诸味中更甜蜜的是真理,智慧生活堪称最上生活。”(S.1.73; Sn.184)
作为佛弟子,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信仰,要做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没信仰的人,根本就无资格称为佛弟子。
信仰是人生的航标。拥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能为其人生旅途指出明确的方向,开辟一条平坦的大道。
拥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拥有理想,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更清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拥有信仰的人通常都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宗教信仰能够帮助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国外的一些调查报告也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对生活更容易感到知足、快乐。
信仰也是人生的避风港。人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人生的浮沉起落时,信仰能带给人希望,不容易被一时的逆境所打败。在遭遇到社会动荡、家庭悲剧、感情危机、财产损失、事业失败、生活挫折、人生苦难、身体恶疾或生离死别时,宗教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安慰,使人拥有更强的忍受能力和承担能力,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帮助人们度过艰难困苦的时光,使人们尽快超越伤痛。
除此之外,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家庭也较少出现诸如酗酒、吸毒、打骂、虐待、犯罪、婚外恋等丑陋现象。也有证据表明,信仰对增进健康有良好的影响,甚至与低死亡率有关联。许多医学上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癌症病人奇迹般地康复等等,往往可能发生在拥有信仰的人身上。
一切正统的宗教,都会强调人性正面、良善、健康、崇高的一面,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在激励人们培养、发展这些心灵的素质。因此,拥有信仰的人更容易培养高尚的情操,他们对亲戚、对朋友、对同事、对他人,更加懂得慈悲、感恩、关爱、包容和宽恕。
任何的宗教都强调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信仰,能够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人联结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例如在 20 世纪中后期,当中国与日本、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还处于紧张气氛的时期,两地佛教之间的交流已经开始,并且架设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友谊桥梁。
信仰是一种精神财富。一个物质财富贫乏的人,只要有信仰,他仍然是个快乐的人。但是,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如果没有信仰,他仍然可能是个精神空虚、内心浮躁的人。所以,一个人宁可缺乏物质财富,也不可缺乏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能满足人的欲望,却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有信仰的人精神有依靠、心灵有保护,就像有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的孩子,在身心灵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没有信仰的人由于精神没有寄托,心理容易被扭曲,心灵容易受创伤,就像流浪街头、孤苦伶仃的人一样可怜。在经典中,甚至把无信仰视为导致身心灵疾病的原因,没有信仰是心灵不健全的表现。(Vm.470) 所以,信仰是精神的财富,是人生的依靠,是生命的归宿。没有信仰的人,很可能是心灵的穷鬼,是人生道路上的迷途者。我们生而为人,要寻求信仰,树立信仰,拥有信仰,坚定信仰。
当然,佛教所强调的信仰,并不是叫人们去相信所谓的至上神、上帝、造物主、救世主,也不是相信神佛菩萨等。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创造世界、主宰一切的神灵,不管它是一种超验力量还是至上神。在佛陀的教法中,并没有神秘、自我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那么,佛教所强调的信仰是什么?佛教所强调的信仰应该与智慧相结合,应该以正见为先导,亦即信根和慧根必须达到平衡。缺乏智慧的信仰容易变成迷信,使人们相信一些虚幻或无意义的事,甚至容易造成宗教狂热。
佛教信仰的对象是佛陀的觉悟,即相信佛陀是断尽烦恼者、具足智慧与德行者,是导师、觉悟者等。再者,佛教也强调相信佛法僧三宝,相信业果法则。
即使相信佛陀,假如相信佛陀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至上神、上帝、造物主、救世主,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应、神奇灵验的神明,那是“迷信”,这些都与佛教所倡导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