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讲要》第17讲、安止速行心路


四、出世间速行心路


第一、证悟涅槃的次第


禅修者想要证悟涅槃、证悟圣道圣果,必须系统地修行 。他应当先培育定力,以定力为基础转修观(vipassanà),观照一切行法的坏灭。行法(sa?khàra)包括名法和色法,色法是十八真实色法;名法是心和心所,心所包括五十二心所。


诸行法不会单独生起和存在,它们都是以聚(kalàpa)的方式存在。对于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它 们是由二十八种究竟色法以不同的形式组合而成的,犹如机器是由各种零件组成一样。色法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若把这些组合分成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就是色聚(r?pa kalàpa)。同时,色聚也还是由不同的究竟色法组合而成,有的是八种究竟色法,有的是九种究竟色法,有的是十一种究竟色法等等。只要没有破除组合密集,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对象都是聚合的。


名法也是一样,任何名法都是由一个心加上若干个心所组成的,称为“名聚”(nàma kalàpa)。色聚是由若干色法组合而成的,名聚也是由若干名法组合而成。例如:眼识是由一个心(眼识),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七个心所组合而成的。


所有色法和名法都是行法,即物质现象及精神现象都是因缘造作的。只要是因缘造作的,就会有产生,有产生就会毁灭,称为“生灭”或“生住灭”。因为不断地生灭,所以是“无常”(anicca);因为一切行法都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dukkha);不断生灭的行法根本没有主宰、没有实体、没有本体、没有我,所以是“无我”(anatta)。正如佛陀说:


?Sabbe sa?khàrà aniccà, sabbe sa?khàrà dukkhà, sabbe dhammà anattà.?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修观必须依照次第来修习。首先,应通过辨识色法和名法的相(lakkha?a)、味(rasa)、现起(paccupa??hàna)、足处(pada??hàna),来识别诸行法的自相(salakkha?a)。见到究竟名色法之后,再追查它们的因,通 过连结因果关系来修习缘起(pa?iccasamuppàda)。然后,再观照诸行法的共相(sàma¤¤alakkha?a)——无常、苦、无我。


必须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也必须观照外在的名色法;必须观照过去的、现在的,也必须观照未来的名色法。就如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的:


“诸比库,凡所有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照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对于受、想、行、识也是一样,透彻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是修观的方法。


刚开始修观的时候,先观照名色法的生灭——生起后即坏灭。修到坏灭随观智的阶段,即不再注意其生、住及相,而只观其坏灭相——刹那、刹那坏灭。当禅修者观照诸行的坏灭时,观智将逐渐提升,各种观智将次第生起: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和行舍智。


禅修者达到行舍智(sa?khàrupekkhà¤à?a)的阶段,如果他想在未来世证果,例如:他想证悟佛果,或者想成为未来美德亚佛陀(Metteyya)的弟子,或者想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成为独觉佛,那么,他只需停留在行舍智的阶段。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意欲在今生断除烦恼。行舍智是菩萨或不想在今生证果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观智。


如果禅修者希望在我们佛陀的教法期间尽早断除烦恼、证悟涅槃,那么,当他达到行舍智时还必须继续精进修行。他不断重复地观照内在、外在的名法、色法,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观照它们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或者用十八大观、七随观法、四十思维法、逐一法观等各种方法透切地观照诸行法。当禅修者的巴拉密成熟,也即是观智成熟时,就能在今生证悟涅槃。


第二、出世间速行心路


出世间速行心路也可以分为两种:1.初次证悟圣道圣果的“道果速行心路”;2.圣者取涅槃为所缘而入果定的“果定心路”(phalasamàpattiv?thi)。


当禅修者处在行舍智阶段时,其意门心路还是一个意门转向加上七个速行,这七个速行属于行舍智。


初次证悟涅槃的道果速行心路是这样发生的:


有分流断后,生 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使心流转向于诸行法的坏灭,或转向于无常相、苦相,或无我相。意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遍作心(parikamma),让心准备证悟涅槃。遍作心灭去后,生起一个近行心(upacàra),即心流已经走近涅槃。近行心灭去后,生起一个随顺心(anuloma),随顺之前的世间观智,又随顺即将生起的道智和果智。随顺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种姓心(gotrabh?),或称“更改种姓心”。如果该禅修者之前尚未证得任何果位,此时的更改种姓是“更改之前的凡夫种姓”,即从这一心识刹那开始,他成了圣者种姓,所以称为种姓心或种姓智。种姓智是第一个缘取涅槃为目标的心,也正因如此,它还没有断除烦恼的力量。


种姓心灭去后,随即生起一个道心,道心能起断除烦恼的作用。道心灭去后,生起两个果心,这两个果心与所证得之道相符。例如生起的道心是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接着的两个果心是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果心灭去后,彼所缘不会生起而直接落入有分。这是钝根禅修者初次证悟圣道圣果的心路。


对于利根禅修者,过程基本相似,只是少了一个心识刹那——遍作。他们证悟道果的心路心依次为:意门转向→近行心→随顺心→种姓心→道心→三个果心。


在道果速行心路中,无论是钝根者还是利根者,速行心都是七个,即在意门转向心之后,钝根者为:遍作→近行→随顺→种姓→道心→2果心;利根者为:近行→随顺心→种姓→道心→3果心。这是初次证悟涅槃的心路。


有四种道心:入流道心、一来道心、不来道心和阿拉汉道心。这四种道心在一个蕴相续中各别只生起一次。例如,某禅修者今生证悟了初道,其入流道心即于其证悟时生起一次,从此以后,入流道心不会再生起第二次,包括在今生和未来许多世。


四种道心只会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足以断除相应的烦恼。道心的作用是断烦恼,烦恼一断永断。既然相应的烦恼不会再生起,那么,相同的道心也就不需要再生起第二次。所 以,任何道心只生起一次。换言之,若禅修者真正证得圣道圣果,他就不会再退失。因为相应的烦恼已被连根砍断,无论是初道(入流道),还是第二道(一来道)、第三道(不来道)、第四道(阿拉汉道),每种道心都只生起一次。


道心又称为“道智”(magga¤à?a),属于出世间善心(lokuttara-kusalacitta)。道心灭去后,即生起两或三个圣果心,圣果心属于出世间果报心(lokuttara-vipàkacitta)。


禅修者有了涅槃体验之后,他可以像进入世间禅那一样,持续地、多次地进入果定。当圣者想再次取涅槃为目标入果定时,其心路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圣者入果定之前,可先从生灭随观智或坏灭随观智开始,取诸行法为修观的所缘,之后,他决意取寂静界——涅槃为目标而进入果定。此时的心路心依次是: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果心。请注意:种姓心灭去后,生起的不再是道心,而是圣果心。


这是“果定心路”。随着他经常练习,就如证入禅那一样,他可以入果定很长时间。


第三、道心与果心的区别


圣者入果定时,果心可生起无数次。果心不能断烦恼,它只是体验断烦恼之后的解脱。道心与果心的相同处在于都是出世间心,都缘取涅槃为目标,名法及其数目都一样,但是两者所执行的作用各不相同。


道心执行四种作用:


1、了知苦、了知五蕴。


2、断除或减弱相应的烦恼。初道、第三道和第四道断除相应的烦恼;第二道不能断烦恼,只能减弱烦恼。


3、取涅槃为目标,证悟涅槃。


4、开展八支圣道。八支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两个层面的“八支圣道”:世间八圣道和出世间八圣道。世间八圣道是指培育世间层面的戒、定、慧;出世间八圣道是道心。世间心都不可能同时具足八支圣道,唯有圣道心才同时具足,所以真正意义的八圣道是指圣道心。


因此,道心执行的作用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如实知见四圣谛。苦是五取蕴、名色法,佛陀说过:?Saükhittena pa¤cupàdànakkhandhà dukkhà.?(简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能够透彻了知五取蕴是道心;能够断除烦恼是道心;证悟涅槃的是道心;完全开展八支圣道也是道心。此乃道心的四种作用。


圣果心只是体验涅槃,体验出世间善心断除烦恼后所带来的果报,是果报心。一般所说的某果圣者,指的是某种道心生起之后的蕴相续,例如初道心生起后即称为初果圣者。其他诸圣者也是同样。


第四、僧宝


在随念僧宝时,我们会念诵以下经文:


?Su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uju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àya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sàm?ci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yadidaü: cattàri purisayugàni a??ha purisapuggalà, esa bhagavato sàvakasa?gho; àhuneyyo, pàhuneyyo, dakkhi?eyyo, a¤jalikara??yo, anuttaraü pu¤¤akkhettaü lokassà'ti.?


“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四双八士,此乃世尊的弟子僧团,应受供养,应受供奉,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su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su(善)+ pa?ipanno(已行道者)= supa?ipanno(已善行道者);bhagavato - 世尊的;sàvaka - 弟子,又作声闻;恭敬听闻佛陀的教导、教 诫者为弟子。sa?gho - 僧团;以戒、见的统一而达成和合状态的弟子团体为僧团。即: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善行道者。


uju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uju - 正直的;ujupa?ipanno - 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直行道者。


¤àya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àya - 如理的;¤àyapa?ipanno - 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如理行道者。


sàm?cipa?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sàm?ci - 正当的;sàm?cipa?ipanno - 正当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当行道者。


yadidaü: cattàri purisayugàni a??ha purisapuggalà,cattàri - 四种;a??ha - 八种;purisapuggalà - 人。四双的八种人,称为“四双八士”,即四种圣道和四种圣果。esa bhagavato sàvakasa?gho;


这才是世尊的弟子僧团。


àhuneyyo, pàhuneyyo, dakkhi?eyyo, a¤jalikara??yo,是应受供养、应受供奉、应受布施、应受合掌礼敬者。anuttaraü pu¤¤akkhettaü lokassà'ti.


anuttaraü - 无上的;pu¤¤a - 功德,福德;khettaü - 田地;lokassa -世间的。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从胜义谛上来说,世尊的真正弟子僧团是指圣者僧团,即已经有出世间道心及果心体验的圣者僧,他们也称为“胜义僧”(paramattha-sa?gha)或“应施僧”(dakkhi?eyyasa?gha)。


但从世俗谛来说,僧宝也包括“认定僧”(sammutisa?gha)或“世俗僧”,即通过如法、应理的僧甘马达上(upasampadà)的比库、比库尼。


第五、三类圣者


是否有圣道、圣果体验是判断凡夫与圣者的标准。只要有道心和果心的体验,就称为圣者(ariyapuggala)。有三类圣者:


1、正自觉者(sammàsambuddha),即佛陀。诸义注中说:“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正自觉者。”(Sammà sàma¤ca sabbadhammànaü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意即无需他人教导而自己正确地觉悟了一切法的人,称为“正自觉者”;又以自己觉悟诸圣谛,也教导他人觉悟故,称为“佛陀”(Buddha)。


2、独觉者(paccekabuddha)。pacceka = pa?i + eka - 独自的;buddha - 觉悟者。独自觉悟四圣谛者称为“独觉者”。


3、弟子(sàvaka),又作声闻。《清净之道》中说:“恭敬听闻世尊的教诫、教导者为弟子。”(Bhagavato ovàdànusàsaniü sakkaccaü su?ant?'ti sàvakà.)


这三类有情都有出世间道心和果心的体验,但他们证道的方式有所不同:


一、正自觉者必须经过至少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毫不退缩地积累种种巴拉密——十巴拉密或三十巴拉密。在其巴拉密成熟时,无需任何导师的指导而独自觉悟四圣谛,称为“佛陀”。


“佛陀”有两种定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四圣谛,也能教导其他有情觉悟者,称为佛陀。


每一位佛陀证悟正自觉后,都会先思维法 、思维缘起,他们都感叹缘起甚深,由于法太深奥以致不想说法。经 过大梵天三次请求,于是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还有少数人眼中只有少许尘垢,佛陀才答应说法。又由于所有菩萨在证悟正自觉菩提的同时 ,都具备了一切知智(sabba¤¤uta-¤à?a)和大悲智(mahàkaru?à-¤à?a),所以,佛陀能用各种善巧的语言表达深奥难懂的法。


二、独觉佛虽然无需导师的教导,也能透过自己的智慧通达四圣谛,但是他们没有能力把法表达出来,不 能教导他人,也没有组织僧团。因为“法”极其深奥,能精确、详尽地分析、表达、宣说出来并不属于一般人的智慧范畴,而是佛陀的范畴。


三、每一位佛陀必定会教导有缘的众生,所教导的内容称为“法”(Dhamma)。众多善男子、善女人追随佛陀,听闻佛法后,依照佛陀的教导禅修并证果,这些在佛陀的教法期间证悟四圣谛、证悟出世间圣道圣果者,都称为“弟子”(sàvaka)。由圣弟子所组成的团体即是“僧”(Sa?gha)。


弟子必须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才能证悟四圣谛,这 种智慧并不是自己通达的,而是透过听闻佛陀所善说之法,经过禅修才通达的。这一类圣者称为“弟子”。


如此,所有佛陀出世,都必定会说法,组建由弟子组成的僧团,于是构成了佛教的三大部分:佛陀、教法和僧团,即佛、法、僧三宝。


佛陀、独觉者与弟子都有出世间体验,都证悟了四圣谛,都体验过四种圣道和四种圣果,都是出世间圣者。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