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讲要》第27讲 缘起(二)


五、十二支缘起(3)


第十六,取(upà dà na)


“执取故为‘取’。”(upà diyat?'ti upà dà naü )


相、味、现起、近因


特相是执持;作用是不放开;现起是强烈的爱与见;近因是爱。


什么是取?


佛陀这样定义“取” :? Katama¤ ca, bhikkhave, upà dà naü ? Cattà rimà ni, bhikkhave, upà dà nà ni - kà mupà dà naü , di??hupà dà naü , s?labbatupà dà naü , attavà dupà dà naü . Idaü vuccati, bhikkhave, upà dà naü .?


“诸比库,什么是取?诸比库,有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库,这称为取。”(S.2.2)


取可以分为四种:


1.欲取(kà mupà dà na):“欲”是颜色、声音、香、味、触感等欲乐对象;“取”是强烈的执著。执取欲乐的对象为欲取,或者说欲乐和对欲乐的执取为欲取。


2.见取(di??hupà dà na):“见”是邪见、观点、主张。邪见和对它的执取为见取,或者执取邪见为见取。例如相信灵魂,相信我和世间是永恒的,这是执取常见;执著人死后什么都没有,这是执取断见。


3.戒禁取(s?labbatupà dà na):“戒禁”是指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执取戒禁为戒禁取,或者戒禁和对它们的执取为戒禁取。例如执取牛戒、 牛禁等错误的修行方法为清净,认为可以导向解脱或生天。


4.我语取(attavà dupà dà na):执取自己之语为我语取,或者只是执取我之语为自我称为我语取。也即是执取五蕴为我的“有身见”(sakkàyadi??hi)或“我见”。共有二十种有身见或我语取,例如对于色蕴的执取分为“见色是我,我拥有色,色在我中,我在色中”四种,对于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同样。(M.1.461; Dhs.1223; Vbh.938)


一个人会执著欲乐,也会执著自己的观点、主张。欲取属于贪心所;见取、戒禁取、 我语取属于邪见心所,是邪见的呈现方式。所以说取表现为强烈的贪爱与邪见。


第十七,爱缘取(ta? hà paccayà upà dà naü )


由于有了爱,依止于欲爱,进一步被加深、强烈的欲爱即是欲取。爱与欲取在十四不善心所中都属于贪心所。邪见只出现于贪根心中,缘生邪见的贪称为爱,当邪见在贪的影响下被接受时即称为取。


第十八,有(bhava)


“存在及令有故为‘有’。” (bhavati bhà vayati cà 'ti bhavo)“有”包括生存和导致生存的业有。


相、味、现起、近因


特相是业与业果;作用是令存在及存在;现起是善、不善、无记;近因是取。


什么是有?


《分别[论]》中这样定义“有” :


? Tattha katamo upà dà napaccayà bhavo? Bhavo duvidhena - atthi kammabhavo, atthi upapattibhavo.


Tattha katamo kammabhavo? Pu¤ ¤ à bhisa? khà ro, apu¤ ¤ à bhisa? khà ro, à ne¤ jà bhisa? khà ro - ayaü vuccati `kammabhavo'. Sabbampi bhavagà mikammaü kammabhavo.


Tattha katamo upapattibhavo? Kà mabhavo, r? pabhavo, ar? pabhavo, sa¤ ¤ à bhavo, asa¤ ¤ à bhavo, nevasa¤ ¤ à nà sa¤ ¤ à - bhavo, ekavokà rabhavo, catuvokà rabhavo, pa¤ cavokà rabhavo -ayaü vuccati `upapattibhavo'.Iti aya¤ ca kammabhavo, aya¤ ca upapattibhavo. Ayaü vuccati `upà dà napaccayà bhavo'.?


“其中,什么是‘取缘有’呢?有两种有:有业有,有生有。


其中,什么是业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这称为业有。一切能带来有(生命)的业为业有。


其中,什么是生有呢?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这称为生有。


如是,此业有与生有,这称为‘取缘有’。”(Vbh.234)


“有”分为“业有” (kammabhava)和“生有” (upapattibhava)两种。这里先解释“业有”。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作的业,称为业有。在这种情况下,业有相当于缘起支中的行。不过,有时也可根据它们造作的时间不同而分为“行”和“业有” 。能带来今生果报的过去之业称为行,能带来来生的现在之业称为业有。于是,业有是指 29 种能带来未来生命的造业之思。其中,福行有 13 种 (8 大善心之思和 5 色界善心之思) ,非福行是 12 不善心之思,不动行是 4 无色界善心之思。这29 种心中的思心所称为业有。


由这些善或不善业引生的下一世的业生诸蕴,即业生色(果报身)和果报名法,称为生有。这些业生诸蕴包括 32世间果报心及其相应心所和业生色。32 世间果报心分别是:10 双五识、 2 领受、 3 推度、 8 大果报心、 5 色界果报心和 4无色界果报心。


第十九,取缘有(upà dà napaccayà bhavo)


“取缘有”包括两种关系:


1.取缘业有——以取为缘,造作能引生来世的业有。


因为有执取,才会造作带来来世之业,称为取缘业有。例如发愿投生为天人,对天人的生命执著为取,在这种执取的推动下造作善业,这种善业、福行就是业有。


2.取缘生有——以取为缘,众生依所造之业而再生。


由于执取天人的生命,并依所造的相应之业而获得投生,称为生有。


例如一个人由于贪爱、执取他人的钱财而偷盗,这些恶业使他以后投生到鬼道。执著他人的财物是取,所造的偷盗等不善业是非福行。由于执取而造投生为鬼的不善业,这是取缘业有。由于执取他人的钱财,他依照偷盗的不善业而投生为鬼,这是取缘生有。


业有与生有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业有是指业,是从因的角度来说的;生有是指果报,是从果的角度来说的。因此,“取缘有”包含了三种关系:1.取是烦恼,2.因烦恼而造业,3.业带来果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