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34沙门品


【译文】


沙门品的大意是以正等的佛法训诫佛家子弟,并使其接受践行,然後得道解脱世俗烦恼直至清净。


端正视听嗅味等(感觉),身(行)意(念)常常持守在正道之中:比丘所行(若能)这样,可以避免各种苦(恼)。㈠


手脚不要轻意妄动,节制言语使其言行一致;常常以禅定(的)意念为内在快乐,守住一心行为寂静安然。㈡


学习(佛法)应当(首先)守住嘴巴,很少说话就可以平安和缓:以(佛)法和(道)义作为安定意念(的准则),言语则必然柔和中听。㈢


以(佛)法为乐以(佛)法为欲念的(对象),思想专一地安於佛法:比丘(之辈)顺依(佛)法(而行),(行为)端正而不漫无边际。(四)


学习(佛法)不要追求利益(功利),不要羡慕其他行径;比丘(如若)羡慕他(行),不能获得禅定之意。(五)


比丘应该少取(财物),从而保证没有积蓄;天界人间共同赞誉,一生清净了无污秽。㈥


比丘应当行为(仁)慈,喜爱敬重佛之教导:深深进入“止观”之中,灭除各种世俗行为便可获得人生安乐。(七)


无论身心两面,都不被外界所迷惑:不近“名色”没有忧愁,这样便可成为比丘 。(八)


比丘(应当不断)戽出船舱中积水,舱中虚空则船身轻便:驱除(身心之中)淫怒痴(意),(犹戽出船舱中水身心轻盈)这样便证涅槃境界。(九)


舍弃色界五上分结断灭欲界五下分结,思惟五善根,除灭贪、瞋、痴、慢、疑,从此度脱生死河。(十)


(应当)禅定莫要放纵,不要使欲望扰乱(心意):不因放逸堕地狱自吞熟铁丸,以致自我苦恼形容惟悴。(十一)


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禅定:佛道之境要从禅智之中获得,了悟佛道便可进入涅槃境界。(十二)


应当学习进入“空”境,安静其居止息其意:乐於独处摒弃群聚,专一其心深观(佛)法。(十三)


应当制伏五阴(蕴),降伏意(念)犹如水(静):(思念)清净(心灵)和悦,这样便可体味出(佛法)如甜美甘露般滋味。(十四)


不接受世间所有(之物之情),这样便是智慧的比丘:管摄(五)根知道满足,所有戒律悉皆持守不违。(十五)


活著时日应当行为清净,寻求好的老师和朋友:智慧之人可以使人完成人生意义,了脱苦难达致喜悦(境地)。(十六)


就像卫师花一样,花开成熟自然脱落:人若舍弃淫怒痴(意) ,(犹如花熟自堕)生死之苦自行解脱。(十七)


端正身(行)端正言辞,心(念)坚守深深的沈默:比丘抛弃世(间一切),这样便是进入寂静(之道)。(十八)


应当自己警策身体(行为勿使放纵),内部与心(念)不断斗争(坚持佛法);护守身体思念真谛,比丘至此住安乐。(十九)


我自然为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没有我;因此应当不断减损对“我”的执著,调顺了(身心)便是贤人。(二十)


因闻佛教而欢喜,此种欢喜不嫌多;多闻佛教心静寂,进入涅槃永安乐。(二十一)


傥有些许修行,再勤修佛陀教诫,(心性)光明普照世间,犹如红日无云光明朗朗。(二十二)


抛弃惰慢(之情)勿有骄狂(心态),莲花虽生污水(而自身净洁清香):学习(佛法)能够摆脱惰慢骄狂的污染(自身净洁犹如莲华),知道此层道理因而能够战胜(世俗的污染)。(二十三)


割舍爱意无所留恋羡慕,不受外物污染犹如莲花一样:比丘渡过世俗欲望之河流,是因为战胜了欲望污染智慧明达的结果。(二十四)


截断欲流自思忖,守心退却贪染欲;割弃欲望若不尽,一意犹堕地狱中.(二十五)


努力呀努力,二正要强行自我制伏放逸心:(即使)出家但却懈怠(心意),意(念)还会染於(世俗之情)。(二十六)


行道懈怠迂缓之人,外染尘缘没有清除(乾净),没有达到真正彻底的清净行道(之境),怎么能获得(涅槃)的最大宝物?(二十七)


沙门(之辈)为何修行?如果意(根)下加制禁,每步行动黏著表相,只会跟随思(念)随便乱走(没有定止)。(二十八)


(表面)袈裟披於肩上,作恶之行毫不减少:每种恶行都去践行,这等之人将堕恶道。(二十九)


不去调理(心念)难以持戒,犹如大风吹刮枯树(极易摧毁):一切行为皆是为著自身(幸福),为什么还不力求精进(学习佛法)?(三十)


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怠慢松弛便无戒德:舍弃贪欲思念惟“道”,这样便符合止息心念要求。(三十一)


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放逸便无笃实诚信:能够灭除世俗各种苦痛,便是上等沙门之人。(三十二)


沙门品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


沙门品者,训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㈠


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㈡


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①为定,言必柔輭。㈢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②。(四)


学无求利,无爱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五)


比丘少取,以得无积③;天人所誉,生净无秽。㈥


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减行乃安。(七)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忧,乃为比丘。(八)


比丘戽船④中虚则轻;除淫努痴,是为泥洹。(九)


舍五断五⑤,思惟五根⑥;能分别五⑦,乃度河渊。(十)


禅无放逸,莫为欲乱;不吞熔铜,自恼憔形⑧。(十一)


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十二)


当学入空,静居止意;乐独屏处⑨,一心观法。(十三)


当制五阴,伏意⑩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十四)


不受所有⑾,为慧比丘;摄根知足,戒律悉持。(十五)


生当行净,求善师友;智者成人⑿,度苦致喜。(十六)


如卫师华,熟知自堕;释⒀踵怒痴,生死自解。(十七)


正身正言,心守玄默⒁;比丘弃世,是为受寂。(十八)


当自餙身⒂,内与心争;护身念谛,比丘惟安。(十九)


我自为我,计无有我;故当损我,调乃为贤。(二十)


喜在佛教⒃,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灭永安。(二十一)


傥有少行,应佛教诫;此照世间,如日无噎。(二十二)


弃慢无余⒄骄,莲华水生净;学能舍彼此,知是胜於故。(二十三)


割爱无恋慕,不受如莲华;比丘渡河流,胜欲明於故。(二十四)


截流自忖⒅,折心却欲;人不割欲,一意犹走。(二十五)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意犹复染。(二十六)


行懈缓者,劳意弗除;非净梵行,焉致大宝⒆?(二十七)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黏,但随思走(二十八)


袈裟披肩,为恶不损;恶恶行者⒇,斯堕恶道。(二十九)


不调难戒,如风枯树;作自为身,曷不精进!(三十)


息心非剔(21),慢訑(22)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三十一)


息心非剔,放逸无信;能减众苦,为上沙门。(三十二)


①法义:以义为准则。


②不费:不劳神费力。


③无积:没有积累。


④戽船:用瓢等舀水用具将船内渗入的水舀出。此处船喻人的身体。


⑤舍五断五:舍五,舍弃色界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断五,断除欲界的五下分结,即贪欲、瞋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⑥思惟五根:五根,此处指信、精进、念、定、慧。见《智度论》卷十九。又,五根为信、勤、念、定、慧。


⑦分别五:依文义,此处应指贪、瞋、痴、慢、疑。


⑧憔形:使形容憔悴。


⑨屏处:摒弃与众人相处。


⑩伏意:制伏意念。


⑾不受所有:不被所拥有的万物所控制。


⑿成人:使人完善自我。


⒀释:抛开、放弃。


⒁玄默:高度的沈默。玄,深不可测。


⒂餙身:一作勅身,一作饰身,分别《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约束身体,勿使妄动。


⒃喜在佛教:欢喜之情表现在佛教的教义方面。


⒄余:剩下、残留。


⒅自忖:自我反省。忖,音cun。


⒆大宝:依前後文义,应是涅槃之意。


⒇恶恶行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行恶。此句宋本《法句经》译作“作恶者死”。


(21)息心非剔,即息心非剔除心之省略语。


(22)慢訑:訑,音yi,放肆而无所顾忌。慢訑,即傲慢而无所禁忌。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