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诸葛亮兵法》第30章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译文】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得失,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艺,这是万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象猿猴一样敏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为将帅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幕僚。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识人、用人问题,这也是带兵的根本。诸葛亮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不止一次论述了这个主题,不过各篇侧重点不同而已。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把人分为三种,主张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引为“上宾”,而把只会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的人引为“下宾”。不过,这说起来容易,真正识人就难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的统帅,也错用了只会夸夸其谈,死搬书本的马谡,导至街亭大败,连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只好行一次险,唱了一回“空城计”,差点连命都保不住。看来,为将领兵之人,真得好好研读诸葛亮的《知人性》一文,照他论述的那样,多方面考察人,彻底了解人的本性,从而做到恰当用人。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了!


【拓例】


毛遂自荐说楚王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几天工夫把个赵国的国都邯郸团团围住。赵王一面命令将士坚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国之行,成败与赵国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于是决定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道去楚国求救,并讨论合纵抗秦之策。


平原君立刻在门客中挑选去楚的人,可是挑来挑去,选了又选,只挑选出19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找到平原君,自荐道:“将军此次挑选的人,听说还少一个,我向将军推荐我自己,请您也带上我吧!”平原君看看,此人其貌不扬,个子不高,一脸凶相。平原君根本不记得这个人,就问他:“你到我这多年了?”毛遂回答说:“已三年。”平原君不大高兴地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会刺破袋子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呆了三年,我从没听说过你的情况,可见你是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毛遂看了看平原君,请求说:“我今天要求的正是像锥子一样被放进袋子,如果早能这样,早就刺破袋子显露锋芒了!”平原君佩服毛遂的胆量和口才,于是就决定把毛遂带上,也正好凑够了数。


到了楚国,平原谷和楚王谈了整整一上午合纵抗秦的事,可楚王就是不肯出兵。毛遂见事情如此不顺利有些不耐烦,他手按宝剑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王见毛遂持剑站在自己面前,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最后终于答应联合抗秦,派兵救赵。


邯郸解围,赵国得救后,平原君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当为上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