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卷


摄决择分中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如是已说菩萨地决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决择。


我今当说嗢拖南曰。


离系与寿行  转依住差别 有常乐殊胜  异性自在等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离系问于一切苦。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所以者何。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亦当言离系。若现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诸烦恼所系缚故。


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槃。虽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别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寿行。一分不能故。


问若阿罗汉如先所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若更无有异转依者。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似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而此转依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何以故。由此转依真如清净所显。真如种性。真如种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不可说义。如前已辩。是故若问所得转依与其六处为异不异。非如理问。若此转依无有体者。应有如前所说过失。谓阿罗汉烦恼应行。道应不行。是故当知有转依性。世尊依此转依体性密意说言。


遍计自性中  由有执无执 二种习气故  成杂染清净 是即有漏界  是即无漏界 是即为转依  清净无有上


如屠牛师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杀害牛已。于内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脉皆悉断绝。复以其皮张而蔽之。当言此牛与皮非离非合。如是诸阿罗汉既得转依。由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已。当言与六处皮非离非合。又已转依诸观行者。虽取众相。当知与昔所取差别。此所取相犹如真如自内所证。不可以言说示于他我所观相如是如是。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设。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类。一切得身。一切胜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复堕在彼数。何以故。由此真界离诸戏论。唯成办者内自证故。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诸阿罗汉。有何差别。答住有余依。堕在众数。住无余依。不堕众数。住有余依。犹有众苦。住无余依。永离众苦。住有余依。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住无余依永不相应。


问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转依永与六处不相应者。彼既无有六处所依。云何而住。答非阿罗汉所得转依六处为因。然彼唯用缘真如境修道为因。是故六处若有若无。尚无转依成变异性。何况殒没。又复此界非所遍知。非所应断。故不可灭。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当言非有。答当言是有。问当言何相。答无戏论相。又善清净法界为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答于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后无不应道理。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故转依当言是有。


问当言是常。当言无常。答当言是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常。答清净真如之所显故。非缘生故。无生灭故。


问当言是乐。当言非乐。答由胜义乐当言是乐。非由受乐。说名为乐。何以故。一切烦恼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殊异不耶。答一切无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问何因缘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诸声闻等有余残障。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无所有。答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无障。住无余依涅槃界中。毕竟无障可立差别。何以故。于此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重安立有障。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是故当知于此界中。无有有障无障差别。问若此界中永无有障。如诸如来离一切障。阿罗汉等亦复如是。何因缘故。阿罗汉等不同如来作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愿故。又彼种类种性尔故。阿罗汉等决定无有还起意乐。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诸佛事。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无漏界。此与诸色。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答当言非异亦非不异。如与诸色。与诸受等。当知亦尔。与一切行。与一切界。与一切趣。亦复如是。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获得自在。当言不得自在。答当言获得自在。问此所得自在。当言能现在前。当言不能现在前。答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能现在前。谓诸如来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现在前。所余不能令现在前。问若此界中离诸戏论。由此因缘不堕众数。云何复能起现在前。答由先发起正弘愿故。又由修习与彼相似道势力故。譬如正入灭尽定者。虽无是念我于灭定当可还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时加行力故。还从定出。依有心行而起游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彼种性有差别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现见种性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当知由彼种性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即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答当言不定种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复次彼即于此住处转时。如无死畏。如是亦无老病等畏。如来亦尔。彼及所余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十方界当知究竟不可思议。数数现作一切有情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说幻师喻。若商主喻。若船师喻。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名最极如来秘密。于此及余种种差别如来秘密。胜解行地修行菩萨下忍转时。随其胜解差别而转。从此转胜进入增上意乐净地。如是乃至于九地中。展转增进。胜解清净。第十地中于此胜解最善清净。于彼如来诸秘密中。是诸菩萨应正随转。当知如来如是秘密。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超过一切度量境界。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答。


由品类差别  而建立诸法 即于彼释难  分别一行等


如是应知此中总义。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当知于彼一一地中。皆有无量决择差别。我今且略开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学由此教导。诸有智者余类应思。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