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百罗汉》(12)


56、无忧禅定尊者


无忧禅定尊者,无忧,即破除了忧愁烦恼。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摆脱贪、嗔,痴的影响,生出无穷的忧恼。


佛教认为,修习禅定能除去烦恼。禅定,即止一处而拂去妄念。禅定有四种,由浅入深,亦称四禅:初禅脱离欲恶不善法,可感觉到离开欲界的喜和乐,但心中仍有寻(觉)、伺(观);至二禅时,寻、伺断灭,达到内等净,得定生喜乐,即所得喜乐是对禅定自身的感受;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任住非苦非乐的行舍境界,修成正念、正如,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达致清净和念清净,即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住于不苦不乐的境界。


尊者通过循序渐进地修习禅定,彻底离弃诸种忧恼,不苦不乐,终成阿罗汉。


57、无作慧善尊者


无作慧善尊者,即无作菩萨。


"无作"是佛教为人处世的规范之一,本世不做恶事,来世就聪慧善良。


无作有三:一名身无作,要爱护世间的一切生命,不做任何有损于生命存在的事,否则就是罪恶;二名口无作,不说污秽的语言;三名心无作,心要清净,排除对财物及感情贪恋,消除对他人的怨恨,也不要因为任何不顺心的事而萌生愤怒。身、口、心以"无作"为本,一切都改恶从善,来生就不会有苦果的报应。


据《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载,尊者以佛教无作、无用、无受、无智、无慧的规范教化众生,做出无尽的功德事业。


58、十劫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劫,意为极久远的时节,《智度论》卷五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慧,指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论》卷四云:"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卷二十云:"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善,与恶相对,《大乘义章》卷十二曰:"顺理名善,违量名恶。"


尊者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经历了极长的时间获得,也是说佛的济世度人的事业是永恒的,不可变易的。自强不息,经历十劫,慧善日增,证得阿罗汉果。


59、旃檀德香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难为大德。《观虚空藏菩萨经》载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莲花之清香。故又称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间的一切苦难,众生如有困难。向他礼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难忍,在其前述说自己种种的病痛,及医生所开的处方,疾病便可迅速痊愈。


此外,世人若想获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艺精巧过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对他人作出功德,或对寺院有所施舍,或无恶而增加财产,或脱离各种罪恶与灾难,清除忧愁与烦恼,或健康长寿,家庭美满等等,只要双手合十,诚心诚意地向其礼拜,均可让你满足心愿。


60、金山觉意尊者


金山觉意尊者,为佛陀弟子。


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有时被称金山王,意即金山之胜妙者。《往生要集》云:"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有时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


尊者常在佛陀身边聆听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觉悟,摒弃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专意修习佛法,遵守佛祖教导,终获阿罗汉果。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