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善见论》第5卷


弃乐弃苦者。


问曰。何谓弃乐弃苦。


答曰。于四禅定中弃乐心苦心。又言。弃名乐名苦也。


问曰。乐心苦心于第四禅言何时得弃。


答曰。于第四禅定门中弃也。


问曰。何处身苦灭尽。


答曰。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离欲清净已。即入第一禅。苦于此灭。


问曰。苦心乐心于何处灭无余。


答曰。于修满中。佛语诸比丘。于第四禅定灭尽无余苦乐喜悉于禅定门灭无余也。何以故。初禅定念思未离故心苦。念思灭者苦亦灭。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禅定。念为初次第而灭。喜者。于第四禅定门灭尽。乐到第四禅定。入乐住舍起不过乐也。是故苦于第四禅中灭尽无余。是谓不苦不乐。此法极细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恶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栏驱群内栏。一一牵出次第而至。至恶牛已此即是然后捉得。佛亦如是。先取乐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乐。不苦心不乐心。此是不苦不乐受。


问曰。此不苦不乐可得捉不。


答曰。不可得捉。又问曰。上句何以云得捉。


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犹如捉得。语相如此自当知之。如经文所说有四缘。长老以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弃除苦乐。即入第四禅定。长老。此是四缘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见。为诸法初灭。此赞叹第三道。此中亦复如是。


问曰。何谓为诸法。


答曰。嗔恚愚痴为初。如是自当知。亦如第四禅定。苦乐心为初。因乐起生欲。因苦起故生嗔恚。嗔恚起故灭乐心。是故于第四禅定极远。是名不苦不乐。


问曰。不苦不乐。其相云何。


答曰。舍乐舍不乐。


问曰。其味云何。


答曰。舍苦舍乐味。亦言不偿味。舍识净者。


问曰。何谓舍识识净。


答曰。舍者令识得净洁。此是第四禅定识净洁。识净洁已即生三识。悉是舍所作非余法作。是故律本说舍识净洁譬如月光有云覆之其光不明。云除去已月即光明净洁。此中思乐亦如是。思乐离者识即净洁。


问曰。前三禅定有无。答曰有。


问曰。何不出识。


答曰。为思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禅定舍。即是夜识即是月满。理合者然后显月光明。如第一禅有五支。亦如第四禅有三支舍识一心。广说有三略说有二。如经中所说。何时起二支。是第四禅定中起二支。禅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禅定者。有欲作观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灭谛地。有欲入生。爱尽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禅定得一心。我住乐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学。凡人从三昧起已一心谛谛。我观是名观地也。复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禅地已。从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万身。如是次第自当知。是故以禅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灭谛三昧已。七日入灭尽定。此世间涅槃。我念取七日乐。此是灭谛地。有人入八三昧。从禅定不乐。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禅定。于菩提树下从三昧起。如来观地禅亦言通地。亦入灭谛地。二入一切法世间法圣利法。法师曰。今略说取如是。第四禅定次第自当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禅定。以三昧一心谛。是故言净。如律本所说已舍识净。


问曰。何谓为净。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乐故。离欲离诸烦恼已离竟。心即清白随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极处。如经文所说。若心已柔随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锻成柔已随用所堪。若欲作种种璎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随。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不见一法如心者。调伏非一过柔辱。堪可施用极净而住。已住故名为不动。为精进故非懈怠。不可动一心。摄已非掉心。可动智慧。摄已非无明。可蔽为识所摄。非妄可辱光明所摄。非烦恼闇所障。此六法所摄非可动转。如是心入八支已。随所堪任分别诸法。以第四禅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诸盖远离。心无垢浊念思已过。心得清净得智慧故。一切诸盖不得覆蔽。以无念故即至不动。去烦恼已名亦不动。此句是修多罗中说。自当知之。宿命智者。从通地生。宿者。过去世阴。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堕彼家此家。离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慧一一悉分别知。如是自识宿命过去。如律本所说。识宿命智。以识故。知前身所住处。受生皆悉识。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转。心知而识之。如佛到波罗蜜。已不复有调伏。心心下而识。初学之人作已然后识。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此中随律本说。一生者。


问曰。何谓为一生。


答曰。一过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无数生。三拔劫者汉言劫灭。


问曰。何谓为无数三拔劫。


答曰。次第而灭。是为三拔劫。毗拔夷劫者汉言劫成。


问曰。何谓为毗拔咤夷劫。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毗拔咤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叉夷劫。是叉夷根。若取毗拔劫者。即入毗拔叉夷。是劫心下而识。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有四阿僧祇劫。何谓为四。三拔咤三拔叉夷毗拔咤毗拔叉夷。何谓三拔咤。有三三拔咤。何谓为三。火三拔咤。水三拔咤。风三拔咤。有三三拔咤处。阿婆沙罗天。修婆紧那天。卑胁破罗天。若火三拔咤起时。从阿婆沙罗天下火烧尽。若水三拔咤起时。从修婆紧那天下洪水没尽。若风三拔咤起时。从卑胁破罗天下飘尽。广一佛境界。法师问曰。佛境界云何。


答曰。生境界灭境界知境界。


问曰。何谓为生境界。


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千世界皆悉震动。佛威德百亿世界。若佛说宝咒聚咒他阇咒阿咤咒无罗咒。闻不从者。即出风飘落百亿世界外。知境界者。不可度量佛三境界。灭境界与生境界。皆悉崩坏。若兴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如是佛于菩提树下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咤劫皆悉知之。若处生者。


问曰。何谓若处生者。若处坏劫时。或生天上或入人间。或化生胎生或湿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罗门。种或刹利种。苦乐色如是。或白或黑。饮食如是粳米麦粟。树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业作如是行。寿命长短如是。从世间上至第一天乃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转。后生兜率天一生补处。于兜率与天人同姓。名斯多揩多(汉名白旗天人)身黄金色。饮食甘露受天之乐。寿命五十七亿六万世间岁。从天宫下托生白净饭王家。于摩耶夫人受胎。知过去世一切生处种姓受形好丑贫富贵贱相貌。如是皆悉知之。法师问曰。佛一人知余人亦知。


答曰。余人亦知。辟支佛声闻外道梵志各为分别。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慧狭劣故不得远知。正知受生而已。余一切悉不能知。何以故。为狭劣故。大阿罗汉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罗汉。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余劫。此是随所行而得知。佛所知非可穷尽。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悬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须次第而得。若不次第无有是处。声闻知者两头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诸佛知者随意而得。从无数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知婆罗门。佛语婆罗门。我于菩提树下得无上智慧。即知过去无央数劫。我今无明闇灭得慧光明。从何而得。皆从精勤不惜身命得之。譬如鸡子以嘴破㲉。佛语婆罗门。我宿命智为嘴无明覆前身宿命为㲉。我今以嘴破㲉于㲉前出。是故我名无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随知。以慧知众生堕生。是故名生堕知。以天眼观看众生。如来已满波罗蜜故。始观即知。余人皆须修行而知。今我略说。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圣者。


问曰。何为圣。


答曰。以肉眼如圣眼无异。天人所行诸善得成此眼。离诸肉眼。离诸尘垢能远照故。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观慧眼者。以精勤而得。亦如圣眼无异。何以故。已住于圣然后而得。是故名慧眼为圣眼。何以故。以身依止圣故。得圣光明。心摄光故。而得远观。彻通石壁如真明无异。是故以清净慧眼。观众生生堕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见堕不见生故生断见。又有外道。见生不见堕故生常见九众生居。佛常见亦观断见亦观。是故律本所说。以慧眼见众生堕生。极净者。如来离十一烦恼。是故名极净。如经文所说。佛语阿㝹楼陀。狐疑是心烦恼。智已而弃之。不摄心者。是烦恼。睡心眠心亦是烦恼。惊喜施心大心。过精勤心极柔心。极多言心。不分别心。极观色心。如是诸烦恼心。阿㝹楼陀。此十一烦恼。如来极精勤故。离此烦恼。若我见色不见光。见光不见色。如是为初。如来已过十一烦恼。亦过人眼。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净过世间肉眼观者。众生如肉眼无异。众生堕落受生亦见。法师曰。佛见众生初生堕不。


答曰。初生堕落见。于中间不见。是故律本所说亦如是。贱者。


问曰。何谓为贱。


答曰。以愚痴行行恶法。是名为贱。又生贫穷亦是贱人所恶贱。贵者。


问曰。何谓为贵。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贵。好色者从不嗔中来。恶色从嗔恚中来。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银珍宝亦名善道。恶道者。从悭贪而生贫穷下贱。亦名恶道。下贱者。饮食难得朝暮不供。随业所行如来悉知。复观看众生。于地狱中受诸楚毒。如来见已而作是念。此诸众生种何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来观已。此诸众生当作恶业故乃受此报。复观天上见诸天人。于离陀园林眉沙园林。于波留沙迦园林。诸天人观看游戏。如来见已而作念言。此诸众生种何福业。来生此处受天福位。种诸善业得如是报。此是行业所知。当来知亦如是。如来以圣眼知得大神通。身作恶业者。


问曰。何谓身作恶。


答曰。恶者杂秽不净。以身作恶业如是。如来悉知口作恶业意作恶业。悉如前句说无异。毁谤善人者。


问曰。何谓为善人。


答曰。佛辟支佛声闻乃至白衣须陀洹道亦名善人。


问曰。何谓毁谤。


答曰。灭诸善法骂詈。此是毁谤言。复有余言。佛辟支佛声闻悉是恶法非正法。无有禅定法无涅槃法无道果法。如是谤作如是谤。或知者毁谤。或不知亦毁谤。悉入毁谤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业。以重业故。天上门闭开地狱门。法师曰。我今说证。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热糜一稀。老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风。此糜复热。若服此糜当除腹里风。是时有人持木一段欲作门限掷置一边。于是老比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见老比丘歠糜已而薄。摩呵罗作我羞耻也。老比丘歠糜竟。而还到寺已。老比丘问年少比丘。长老。于佛法中有所得无。


答言。有。得须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须更进求余道。何以故。为汝诽谤爱尽比丘。于是年少比丘闻已即作悔过。大德。我于大德作不善法。愿得悔过。即受欢喜而去。法师曰。若人骂詈圣人。若大比丘作如是言。长老。我今于长老忏悔。愿长老受。若少者头面礼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过。于大德中我今忏悔。大德受。若不受者。即去余方若至余寺。来至比丘所若老者。头面礼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过。愿大德受。若少者而言。长老。此是我过。我今忏悔。愿长老受。若入涅槃者。于涅槃处作忏悔。作忏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门不闭。即如前无异。邪见者。


问曰。何谓为邪见。


答曰。颠倒见此是邪见。已受邪见形更教余人。以口恶故。诽谤圣人。意恶业亦如是。已取邪见。一切诸恶业含入邪见。邪见者。是大罪业作之逆罪。如经文所说。佛语舍利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见。转教余人如是。舍利弗。邪见亦如是。不离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掷不离于土。邪见恶业不离地狱。何以故。为大罪故。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见恶业无过邪见极最大罪。若身死者。


问曰。何谓为死。


答曰。死者罪堕地狱无脱时。又言四大坏散。亦言更受生。法师曰。若取地狱者。即塞天道解脱门。又言。若取恶道者。饿鬼畜生阿修罗悉含入。又言地狱者。阿鼻为初白黑自知。又言善道者。人间亦是善道。


问曰。天何义耶。


答曰。色声香味最胜。是名天。知者是眼知。余者自当知。我今略说圣眼品竟。如无明覆过去宿命。宿命嘴啄故。无明覆㲉。亦如现在堕落知。漏尽智者。于阿罗汉道漏灭尽智。是名漏尽智。过下置心者。是观心也。观心能知苦。于此灭不过一切苦谛相貌味。皆悉洞达知。又观苦谛。从何而起。从集起。此即集谛。又观苦灭。此是灭谛。将至灭谛者。即是道观。四谛已相貌如是。正实无异洞达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谛如是见如是知。欲漏者。从欲漏出。此是指示果。于果中说我今脱已。又有覆知心。观已而知。我不复更生。是故律本所说。佛语婆罗门。我不更生。法师问曰。为是过去不生现在不生当来不生。若言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言现在生。现在生已生。若言当来生。当来生未至。有何更生。


答曰。断因故。是名不生。住者。于梵行而住。梵行者。凡善人与七学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所作已作者。于四谛四道所作已竟。是故佛语婆罗门。我所作已竟不复还。


问曰。何谓不还。


答曰。诸烦恼漏不还至我所。是故不还更无精勤。如来已观知如此。是名漏尽智。何以故。如来欲开示婆罗门。佛已得三达智过去现在当来智。法师曰。如此语者不应自称。何故。如来而自誉耶。


答曰。佛为欲哀愍世间及婆罗门等故。作是语。我圣人。我最长无上尊。一切知。我不为人作礼。婆罗门闻佛种种说发心欢喜。即于佛前悔过言。瞿昙沙门有如是圣利满足。我实不知瞿昙沙门。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罗门便自克责。克责已闻说法即赞言善哉善哉。瞿昙沙门。为指示法味。法师问曰。何故二赞善哉。复以偈颂曰。


嗔灭急赞叹 殷勤极惊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当重说


此中赞叹。何以故。婆罗门闻佛说法心欢喜。无以谢答。为自歌咏。法师曰。婆罗门心当有是思惟。佛所说法。其义深远其语美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为悦乐。婆罗门向佛说言。我如覆钵。佛今说法令我得闻。如钵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宝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指示善道。如在大闇处有人施与灯烛令得见道。我亦如是。法师曰。婆罗门何以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义。婆罗门心如覆钵不得受甘露味。佛今开示令受甘露。何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后邪见为草木。覆藏正法无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路者。外道邪见为路。于妙道中迷惑不见善道。佛以法为手。指道令得度脱。如愚痴闇不见三界。佛以法为灯烛。施与令得光明。毗兰若婆罗门。作赞叹已心极清净。白世尊言。我今归依瞿昙沙门。归依者。言随从。又言依止。知佛杀烦恼。次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法者。如来积行得此法。不更堕落。若人随法法即受。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法者义受。又言圣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众法之上。法师曰。我今略说。复有婆罗门。名车多摩那婆。歌咏赞佛。而作颂曰。


欲离欲不动 愁忧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极好分别知 于众法最上 应当受归依 布施四向人 若分别有八 于僧中最上 获得大果报 于此自归依 名真优婆塞


如是婆罗门言。愿佛知我已受三归。法师曰。若于此解三归者。即成纷多。若欲知者。可于阿毗昙毗婆沙自当知。愿瞿昙沙门。知我已作优婆塞。愿佛名我是佛优婆塞。


问曰。何谓为优婆塞。谁为优婆塞。谁不为优婆塞。云何有戒为优婆塞。有心为优婆塞。云何名为优婆塞。云何不名为优婆塞。法师曰。此义甚多。此中不可说。于修陀尼毗婆沙。自当知之。从今以去者。从今至命终不受余师。愿佛知之。若有人以刀斫断我头。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我头宁当落地。不作是言。婆罗门以身命奉托如来欲自供养。作如是言。愿世尊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前夏三月与比丘僧。婆罗门言。我今已作优婆塞。愿如来怜愍我。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如来默然受请。法师问曰。佛何不答婆罗门请。


答曰。已应世间人以身口答。世尊用忍心而答。为怜愍婆罗门。知佛受请者。


问曰。何谓为受请。


答曰。若不受请者。当以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颜色怡悦。是故知佛受请。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四方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是时毗兰若国极大饥俭。是时者。佛受毗兰若婆罗门前夏三月。饥俭者。饮食难得。若人不清净至心。正有饮食不与。亦名饥俭。毗兰若国不尔。以五谷不结实故。二疑者。


问曰。何谓为二疑。


答曰。二者二种心疑。何谓二种心疑。


答曰。心疑。于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活。是为二种心疑。白骨者。贫穷下贱人乞食不得。饿死弃尸骨旷野狼藉。是名白骨。又言。五谷不秀实白如骨。亦名白骨。如筹者。禾始结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竖如筹。是名如筹。又言不尔。饥俭时以筹市井。是名如筹。何以故。临市时。强者得入羸者不得。于外大叫。粜米人见诸羸人。生怜愍发平等心。开门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然后与米。随其多少用筹计数。诸比丘自念言。此间饥俭皆悉用筹计挍。时诸比丘入经七八聚落。或得少许或不得者。尔时估客从北方。驱马五百匹。向南贩货。或得二三倍利。以求利故。遍历诸国次第至毗兰若国。住夏四月。


问曰。贩马人何故不去而住四月。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马行。即于城外立马厩。并自立屋舍篱障都围。于是诸比丘往到估客处乞食。人得马麦各五升。


问曰。为信故为不信故。而以麦与诸比丘。答曰信。贩马人入聚落。日日见诸比丘乞食空钵而归。见已估客还向诸同侣说如上事。各作是念。诸比丘乞食极大疲苦都无所得。宜共计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当减取马分。各五升与诸比丘。比丘得此马麦便不疲倦。于我等马不甚为损。作是筹量已。诸估客往到诸比丘所作礼而白言。诸大德。可受我等麦。日日人各五升及杂食随意所作饮食。是故律本所说。日施比丘麦。着衣服已朝行乞食。


问曰。何谓为朝。


答曰。从旦至中是名朝。着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卫者。毗兰若聚落乞食不得。遍历聚落都无一人出应对者。持麦还寺者。行乞处处得麦而还。取麦捣舂而食者。老比丘无净人。复无为作者。躬自作糜作饭。或八或十共作竟。当分而食。贤者阿难取如来分手自磨。阿难智慧具足。作食极美味。诸天复内甘露作竟。佛受而食即入三昧。从此以后不复乞食。


问曰。是时大德阿难侍佛不。答曰侍。如来从菩提树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专一。或时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弥耆耶。或大德优伽婆。或大德沙伽多。或大德须那诃多。如是诸大德随意乐侍。而来不乐而去或悉去。时大德阿难来侍。


问曰。国中饥俭。云何无一人作功德分割少饭供诸众僧。又有婆罗门请世尊前夏三月复不供养。何以故。为天魔波旬蔽一由旬内。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无供养者。蔽已而去。


问曰。如来心宁不知。善哉。因欲制戒说法故。佛语阿难。汝辈善人已胜。未来比丘当觅稻禾肉。法师曰。我未解此义。如来当作如是语。阿难汝等辈善人。于饥俭时乞食难得。已知足故护持正法。是故为胜。于饥俭时能伏贪心。是故为胜。余聚落中禾米丰饶甘果异味甚多。而无往者。于众中都无一人思者嗔者怨言者。何以住此。世尊何不往到彼丰饶聚落饮食易得。都无此言亦不怨恨。毗兰若婆罗门何以请我等来此。夏坐而不供养。复无异心思欲行求利养者。亦无更相赞叹。是人得道令人得知。希望供养如是之言。各缄口默然。但一心依止如来住耳。是故为胜。


问曰。知魔蔽耶。答曰知。又问。如来何不往舍卫王舍城及余国结安居。而来此国耶。


答曰。若置舍卫王舍城国。政使往到郁单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当来蔽。不可得隐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来已自遍观。唯有毗兰若国贩马人可依安居。


问曰。魔王既能蔽余人。何意不蔽贩马人。使佛及众僧不得食。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去后。贩马人后至。是以不得蔽。


问曰。魔王何不更为蔽贩马人。


答曰。不得都蔽。法师曰。有四种魔不能蔽。何谓为四。一者朝中供养。二者汤药不乏。三者如来寿命。四者如来光明。日月梵王至如来所。光明隐蔽不现。是故魔王种种方便而不能蔽。一时佛闻舂臼声者。诸比丘得马麦还舂捣。是故有声。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故问者。佛知有因缘利益众生。是故问。知而不问者。无利益是故不问。时而问者。若问正时而问。是故时而问。不问者。如来知非时而不问。有义而问。无义不问。有二因缘问。一者为欲说法。二者为声闻弟子制戒因缘或轻或重。是故问。阿难此声何物声耶。阿难答言。此是诸比丘舂麦声。佛言。善哉善哉。阿难。何以佛叹言。未来比丘住在寺中饮食易得。而生憍心言。饭粗谷或言大熟。或言大强或言粒碎或言酢碱。如是之言。即是觅禾稻肉义。佛语阿难。汝等善人。当为后世比丘作善法因缘。以汝等法。未来比丘若得饮食。于好于恶不生增减。往昔法王在世诸大罗汉犹食马麦。况我等辈于此饮食而有嫌薄。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