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玄奘(602-664)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 成书时期:唐 | 章节:共1部 |
一、杂蕴(1-51)卷
1.世第一法纳息 2.智纳息
3.补特伽罗纳息 4.爱敬纳息
5.爱敬纳息 6.无惭愧纳息
7.相纳息 8.无义纳息
9.思纳息
二、结蕴(52-99)卷
1.不善纳息 2.一行纳息
3.有情纳息 4.十门纳息
三、智蕴(100-121)卷
1.中学支纳息 2.五种纳息
3.他心智纳息 4.修智纳息
5.七圣纳息
四、业蕴(122-139)卷
1.恶行纳息 2.邪语纳息
3.害生纳息 4.表无表纳息
5.自业纳息
五、大种蕴(140-157)卷
1.大造纳息 2.缘纳息
3.具见纳息 4.执受纳息
六、根蕴(158-175)卷
1.根纳息 2.有纳息
3.触纳息 4.等心纳息
5.一心纳息
七、定蕴(176-207)卷
1.得纳息 2.缘纳息
3.摄纳息 4.不还纳息
5.一行纳息
八、见蕴(208-224)卷
1.念住纳息 2.三有纳息
3.想纳息 4.智纳息
5.见纳息
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或称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或又简称为《婆沙》,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此论广明法义,备列众说,为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而造的释论。《阿毗达磨发智论》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和《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合称为有部重要的七论。据《俱舍论记》卷一载(大正41·8c)︰‘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论)为足,发智为身。’即古来都以《发智论》为有部教义的代表作。在当时北印度思想界占主要地位的有部学人,对于此论曾竞相钻研,各宣胜义,广事解说,而《大毗婆沙论》即为这些对《发智论》不同义解的广大结集。其所以名为《大毗婆沙》,即是包含有广说、胜说、异说三义。如《俱舍论记》卷一载︰(大正41·11a)‘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显示此论为有部的广大教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