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毗婆沙论》三、智蕴--3.他心智纳息(01)


云何他心智。云何宿住随念智。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尊者依前二智而作论耶。答是彼尊者意欲尔故。谓本论师随欲造论不违法相。故不应责。如此尊者于根蕴中。依法类二智而作论。于定蕴中依尽无生二智而作论。复于根蕴中依苦集灭道四智而作论。于结蕴定蕴及此蕴后依八智而作论。于修智等处依十智而作论。如是尊者于此蕴初依他心宿住二智而作论。如善巧陶师先熟调泥团置轮上。随自意乐造器等物。尊者亦尔。闻思修慧观察法相。断自性愚及所缘愚。随欲造论。故不应责。复次以前二智俱通加行及离染得。俱是修所成。俱是通自性。俱是四支五支静虑果。故偏依之而作此论。复次以前二智俱以智见为自性。俱于所缘分齐而取。谓他心智唯缘现在。宿住随念智但缘过去。故偏依之而作此论。有作是说。以此二智俱通有漏无漏二品。故偏依之而作此论。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宿住随念智唯是有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无漏心心所法。是谓他心智。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谓修所成慧为自性故。是修果者。谓是四支五支静虑果故。依止修者。谓依数习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证得不舍故。问何故不说未得已失。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若由此智说名成就他心通者。此中说之。未得已失诸他心智无如是义。是故不说。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无漏心心所法者。谓能如实知他有情身中现在世欲色界。或无漏心心所法。此说他心智所缘境相。有别诵言。若智现起如实知他有情有所寻求。有所伺察。有所摄受。众缘所起意及意所有。是谓他心智。此中若智现起者。说现行他心智。如实知者。简别占相智等。他有情者。简别知自心心所法。有所寻求者。谓欲界初静虑心心所法。有所伺察者。谓静虑中间心心所法。有所摄受者。谓后三静虑心心所法。复有说者。有所寻求显欲界初静虑。有所伺察。显从欲界乃至静虑中间。有所摄受。显从欲界乃至第四静虑。此中显示能寻求等。故色等法非此智境。众缘所起者。如能知智由四缘生。所知亦由四缘生故。意及意所有者。意即是心。诸心所法名意所有。如是皆说他心智境。此他心智或应说一。谓他心智通及示导。或应说二。谓有漏无漏。有缚解脱。有系不系。或应说三。谓下中上品。或应说四。谓四静虑果。或应说六。谓有漏无漏各有三品。或应说八。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或应说九。谓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应说十二。谓四静虑果各有三品。或应说十八。谓有漏无漏各有九品。或应说二十四。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此复各有三品。或应说三十六。谓四静虑果各有九品。或应说七十二。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此复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刹那分别应说无量无边。此中总说一他心智。问此他心智以何为自性。答以慧为自性。是谓他心智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他心智。他心智是何义耶。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问此亦知他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答诸瑜伽师意乐加行。欲知他心非他心所。是故但立他心智名。以心为先亦知心所。譬如有人意乐加行但欲见王。若见王时亦见臣等。复次诸法立名依多缘故。谓或依自性。或依对治。或依加行。或依相应。或依所依。或依所缘。或依行相。或依所缘及行相等。依自性立名者。谓五蕴四谛世俗智等。依对治立名者。谓法智类智对治欲界上二界故。依加行立名者。谓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五现见定他心智等。依相应立名者如品类足说。云何顺乐受等法。谓乐受等相应。如是一切依所依立名者。谓眼识等。依所缘立名者。谓四念住无相定等。依行相立名者。谓苦集智。此二行相无杂所缘杂故。依所缘及行相立名者。谓灭道智。此二所缘行相俱无杂故。诸如是等立名因缘乃有无量。今他心智但依加行立名非余。复次相应品中心最胜故。依知胜法立此智名。如说王来非无臣等。复次以依心故名心所法。心是大地。故诸心所法名大地。所有故但说心。复次修他心通无间道位。唯缘心故但说知心。


此他心智界者。有漏他心智是色界。无漏他心智是不系。问何故无色界无他心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广说。复次修他心智依色起故。地者唯在四根本静虑非近分。无色彼地不能发五通故。问静虑中间心心所法何地智能知耶。有作是说。初静虑上品智能知。复有说者。第二静虑下品智能知。评曰。应作是说初静虑三品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摄故。所依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无漏他心智。作缘道谛四行相转。有漏他心智。作不明了行相转。所缘者。初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初静虑地心心所法。第二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初二静虑地心心所法。第三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前三静虑地心心所法。第四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四静虑地心心所法。无他心智能知无色心心所法。彼地胜故。如初静虑等他心智。不知第二静虑等心心所法。问生欲色界起无色地心心所法。是他心智所缘境不。答非所缘境。如不知果因亦尔故。念住者。是三念住除身念住。智者是四智。谓法类道世俗智。即总说彼为他心智。三摩地俱者。无漏他心智道无愿俱。有漏他心智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总说此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三世者。是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唯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系不系者。有漏他心智唯色界系。无漏他心智唯不系。缘系不系者。缘欲色界系及不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通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三种。见修所断不断者。有漏他心智唯修所断。无漏他心智是不断。缘见修所断及不断者。缘三种。缘名缘义者。唯缘义。缘自他相续非相续者。唯缘他相续。加行离染得者。通加行离染得。离染得者。谓初静虑者离欲界染时得。乃至第四静虑者离第三静虑染时得。或离自地上地染时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谓修胜进加行时得。及起加行令现在前。谓诸声闻以中上品加行。独觉唯以下品加行。佛不以加行能现在前。曾得未曾得者。一切圣者及内法异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异生唯是曾得。


问修他心智加行云何。答施设论说。初修业者于世俗定。已得自在数起现前。令转明利先审观察自身心相。若时身。有如是相现。尔时便起如是相心。若时自起如是相心。尔时身有如是相现。自审观察身心相已。次审观察他身心相。若时身有如是相现。尔时便起如是相心。若时他起如是相心。尔时身有如是相现。审观察他身心相已。次纯观彼心心所法。作是思惟。我应观彼心心所法。何所寻求。何所伺察。何所摄受。既思惟已纯观彼心相续前后行相差别。观彼心相若得纯熟。齐是名为修他心智加行成满。集异门论作如是说。修他心智加行云何。谓审观察缘五取蕴。为苦非常空非我智行相差别。渐次能引无漏智生。善知他心名他心智。问无漏他心智能缘四谛智。何故但说缘苦智耶。答亦应说缘余三谛智。而不说者当知有余。复次此中但说初入加行。但缘苦智不说缘余。后相续时亦缘余智。问前施设论后集异门所说加行有何差别。答前说有漏他心智加行。后说无漏他心智加行。复次前说他心智加行。非胜妙明净。后说他心智加行。胜妙明净。然他心智虽加行时亦缘色起。而成满时不复缘色。所以者何。先观粗法为入细故。又他心智虽加行时亦缘自相续。而成满时唯缘他相续。所以者何。缘自不名他心智故。又他心智但缘他心。不缘他心所缘行相。若缘他心所缘行相。应缘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缘及能缘行相故。问若眼不见色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耳闻声故。问若不见色闻声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鼻臭香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舌尝味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尝味。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身觉触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尝味觉触。为能知他心不。有作是说。彼不能知。所以者何。他心智起因缘色故。评曰。应作是说。初引发时则不能知。已成满者虽不缘色而亦能知。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有十五种。是他心智所应取境。谓欲界及四静虑。各有下中上三品心心所法。曾得有漏他心智有十二种。谓四静虑各有下中上三品他心智。此中初静虑曾得有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静虑下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中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静虑下中二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上品者。能知欲界及初静虑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如是展转乃至第四静虑曾得有漏上品他心智。能知欲界及四静虑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如曾得有漏十二种他心智知十五种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未曾得有漏十二种他心智知十五种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亦尔。无漏心心所法有十二种。是他心智所应取境。无漏他心智亦有十二种。谓四静虑各有三品。此中第二静虑无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唯下品无漏心心所法。中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下中二品无漏心心所法。上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三品无漏心心所法。如是展转乃至第四静虑上品无漏他心智。能知四静虑各三品无漏心心所法。问何故上地下中品有漏他心智俱能知下地三品有漏心心所法。上地下中品无漏他心智。不知下地中上品无漏心心所法耶。答有漏无漏心心所法建立各异。谓有漏心心所法依相续建立。有一身相续中成就三品有漏心心所法。无漏心心所法依根品建立。无一身相续中成就二品无漏心心所法。况有成就三者。建立既别故知有异。


有十四种通果心心所法。皆是他心智所应取境。谓欲界初静虑各有四静虑果。第二静虑有后三静虑果。第三静虑有后二静虑果。第四静虑唯有第四静虑果。问初静虑他心智。于欲界四静虑通果心心所法。能知几种。有作是说。能知四种。所以者何。一切皆是欲界摄故。复有说者。唯能知初静虑果不知余三。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尔故。


诸他心智。于地度。根度。补特伽罗度。心心所法皆不能知。于地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初静虑他心智。不能知第二静虑以上心心所法。乃至第三静虑他心智。不能知第四静虑以上心心所法。于根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钝根者他心智。不能知利根者心心所法。于补特伽罗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有学他心智。不能知无学心心所法。问一切无学他心智。皆能知一切有学心心所法耶。答不也。谓时解脱他心智。不能知见至心心所法。见至他心智。亦不能知时解脱心心所法。所以者何。时解脱他心智。于见至心心所法根度故不知见至他心智。于时解脱心心所法补特伽罗度故不知。问有学上地他心智。无学下地他心智。此二为得互相知耶。答不也。所以者何。有学上地他心智。于无学下地他心智。补特伽罗度故不知。无学下地他心智。于有学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问声闻上地他心智。如来下地他心智。此二为得互相知耶。答不也。所以者何。声闻上地他心智。于如来下地他心智根度故不知。如来下地他心智。于声闻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独觉望余乘准前义应说。


如来无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俱非他心智现所取境。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佛欲令他知者即知。谓佛若欲令钝根者知我心。非利根者则蛇奴等亦知佛心。舍利子等皆不能知。若欲令傍生趣等知我心。非人天趣则傍生趣等亦知佛心。人及天趣皆不能知。云何知然。契经说故。谓契经说。一时佛住广严城猕猴池侧重阁精舍。时诸苾刍以世尊钵及彼自钵皆置露处。有一猕猴下娑罗树来趣钵所。时苾刍众恐彼损钵竞驱逐之。佛言汝等不应驱逐。彼有别意须臾当知。时彼猕猴取世尊钵。徐还上树成满流蜜。安庠而下持奉世尊。以有虫故世尊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去虫。猕猴即知退住一处。择去虫已来奉世尊。未作净故佛复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以水遍洒作净。猕猴即知退住一处。以水作净还奉世尊。于是世尊哀愍为受。猕猴欢喜踊跃无量。舞[跳-兆+(焰-火)]却行堕坑而死。乘斯福业得生人中。长大出家勤修梵行。不久便获阿罗汉果。世共号为献蜜上座。尊者论力由彼因缘。以妙伽他而赞佛曰。


无上天人调御士 能令恶趣亦知心 若住甚深微妙定 乃至人天不能了


佛他心智能知三道。独觉他心智能知二道。声闻他心智能知一道。问佛得缘佛他心智不。有说不得。所以者何。无二如来俱出世故。复有说得。此说能缘不说现起。问独觉得缘独觉他心智不。答麟角喻者唯佛应知。众出独觉决定得缘独觉他心智。此说能缘亦说现起。声闻亦定得缘声闻他心智。此亦说能缘亦说现起。异生定得缘异生他心智。如众出独觉及诸声闻说。有作是说。麟角喻独觉亦定得缘麟角喻独觉他心智。亦说能缘亦说现起。余世界中有麟角喻独觉出世无理遮故。唯佛无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定无他心智能缘现起者。无色界一切心心所法。定非他心智所缘。非其境故。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