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绝观论》


作者:达摩祖师


粗是问头,缘门起决。注是答语、入理除疑。是名绝观论。


第一节


1、夫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今且立二人,共谈真实:师主名入理,弟子号缘门。


于是入理先生、寂无言说。缘门忽起、问入理先生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可谓安矣。”


2、问曰:“若无有心,云何学道?”


答曰:“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


3、问曰:“若非心念,当何以念?”


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


4.问曰:“一切众生实有心不?”


答曰:“若众生实有心,即颠倒。只为于无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


5、问曰:“无心有何物?”


答曰:“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6、问曰:“众生妄想,云何得灭?”


答曰:“若见妄想及见灭者,不离妄想。”


7、问曰:“不遣灭者,得合道理否?”


答曰:“若言合与不合,亦不离妄想。”


8、问曰:若为②时是?”


答曰:“不为时是。”



【注解】


1.绝观论,又名《达磨和尚绝观论》、《入理缘门论》、《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论》。据推测,本论为唐牛头法融禅师所作。敦煌出土中,本文有五种写本。关于本书的作者,众说纷纭。日本学者久野芳隆与关口真大据《宗镜录》卷九、卷十三、卷七十九、卷九十七,《祖堂集》卷三以及《圆觉经大疏抄》卷十一等所引,撰文论证此书为唐代牛头法融(594-657)的著作。此外,柳田圣山在《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书中,指出敦煌本《绝观论》当为法融承达磨《二入四行论》之意而撰。本书所录文本来自《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大藏经补编》第十八册所收之日本禅文化研究所藏本。


2.若为:如何、怎样。


第二节


1、缘门问曰:“夫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云圣也?”


入理曰:“一法不断,一法不得,即为圣也。”


2、问曰:“若不断不得,与凡何异?”


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断、妄有所得。”


3、问曰:“今言凡有所得、圣无所得,然得与不得有何异?”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圣无所得,即无虚妄。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无虚妄故,即无异无不异。”


4、问曰:“若无异者,圣名何立?”


答曰:“凡夫之与圣人,二俱是名。名中无二,即无差别;如说龟毛兔角。”


5、问曰:“若圣人同龟毛兔角者,应是毕竟无。令人学何物?”


答曰:“我说龟毛无,不说龟亦无。汝何以设此难③也?”


6、问曰:“无毛喻何物?龟喻何物?”


答曰:“龟喻于道,毛喻于我。故圣人无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横执有龟毛兔角也。”


7、问曰:“若如此者,道应是有,我应是无。若是有无,岂非有无之见?”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无。何以故?龟非先无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无,故不言无。道之与我,譬类可知。”


8、问曰:“夫求道者,为一人得耶?为众人得耶?为各各得耶?为惣④共有之?为本来有之?为复修成得之?”


答曰:“皆不如汝所说。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众人得者,道即有穷。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惣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来有者,万行虚设。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9、问曰:“究竟云何?”


答曰:“离一切根量⑤、分别、贪欲。”



【注解】


3.难:诘难、问难。


4.惣,“惣”的讹字,同“总”。


5.根量:眼耳等六根之所量知。


第三节


1、缘门问曰:“凡夫有身,亦见闻觉知。圣人有身,亦见闻觉知。中有何异?”


答曰:“凡夫眼见、耳闻、身觉、意知。圣人即不尔,见非眼见,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过根量故也。”


2、问曰:“何故经中复说圣人无见闻觉知者何?”


答曰:“圣人无凡夫见闻觉知,非无圣境界;非有无所摄,离分别故也。”


3、问曰:“凡夫实有凡境界耶?”


答曰:“实无妄有,本来寂灭。但被虚妄计着,即生颠倒也。”


4、问曰:“我不解,若为⑥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


答曰:“法体难见,譬况可知。如彼玄光鉴物⑦,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阴阳候物⑧,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



【注解】


6.若为:如何,怎样


7.玄光鉴物:指神光照物,不见光之所从来。


8.阴阳候物:指万物随阴阳四季而荣枯,个中似有灵知,而不见有能知者。


第四节


1、缘门起问曰:“道究竟属谁?”


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


2、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法用?”


答曰:“虚空为道本,参罗⑨为法用也。”


3、问曰:“于中谁为造作?”


答曰:“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


4、问曰:“可不是众生业力所为耶?”


答曰:“夫受业者而为业系所缠,自因无由⑩;何暇系海积山、安天置地?”


5、问曰:“盖闻菩萨有意生身⓫,岂不由神通之力耶?”


答曰:“凡夫有漏之业,圣人无漏之业,彼虽胜劣有殊,由⓬未是自然之道。故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6、问曰:“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


答曰:“如是。”


7、问曰:“若空是者,圣人何不遣众生念空、而令念佛也?”


答曰:“为愚痴众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



【注解】


9.参罗:犹言森罗。参,当作“掺”,音sen阴平,众多貌。


10.自在无由:犹言自己尚且不得自由、作不了自己的主。


11.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12.由:同“犹”。


第五节


1、缘门起问曰:“盖闻外道亦得五通,菩萨亦得,共彼有何异也?”


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谓有能得者;菩萨即不尔,了达无我故也。”


2、问曰:“自有始,凡初学入理未圆,微证真如,薄⑬知妙理。与彼外道五通,何者胜?”


答曰:“先取入理微证,何用彼达事五通乎也?”


3、问曰:“若得五通者,交⑭为世所尊,交为世所重,前知未然,却知过事⑮,自防愆犯,岂不胜哉?”


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贪缘事业,假伪乱真。彼虽有胜意之通⑯、善星之辩⑰,若不知实相之理,皆不免没于裂地之患⑱。”



【注解】


13.薄:略微。


14.交:俱,都,并。


15.前知未然,却知过事:能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能知晓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16.胜意之通:胜意与喜根,为二菩萨名。胜意菩萨不见实相,偏于事相,喜头陀行,称赞少欲知足,远众独行。而喜根菩萨通达实相,不坏威仪,不舍世法,主张烦恼性即是菩提性。胜意菩萨因而诽谤喜根菩萨以邪法教化众生,而身堕大地狱中。事见《诸法无行经》卷二。


17.善星之辩:原为“善星之弁”,据《宗镜录》卷四十二改。善星比丘,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


18.裂地之患:指身陷地狱之恶报。


第六节


1、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2、问曰:“道若遍者,何故煞⑲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⑳也。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煞者不计㉑,即不论罪与非罪。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㉒,鸯掘持刀于释氏㉓。此皆合道,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


3、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㉔草木成佛、偏记人也?”


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



【注解】


19.煞:同“杀”。下同。


20.正道:此指实相。


21.不计:指不计较或执着我、我所。


22.文珠执剑于瞿昙:事见《大宝积经》卷一“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23.鸯掘,即鸯掘摩罗,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鸯崛利摩罗、央掘摩罗。意译指鬘、指髻。原为室罗伐悉底城之凶人,因信邪师之言,嘱其杀人一千,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摩罗遂常杀人,并将所得之指串为鬘状而戴于身止。杀至九百九十九人时,最后欲多样其母以在一千之数。佛陀怜悯之,乃为其说法,终至忏悔改过而入佛门,后得阿罗汉果。事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鸯掘摩经》、《鸯掘髻经》等经典。


24.记:授记。


第七节


1、缘门问曰:“如是毕竟空理,当于何证?”


入理曰:“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


2、问曰:“云何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云何色中求、云何语中证?”


答曰:“空色一合,语证不二也。”


3、问曰:“若一切法空,何为圣通凡壅?”


答曰:“妄动故壅,真静故通。”


4、问曰:“既实空者,何为受薰?若既受薰,岂成空也?”


答曰:“夫言妄者,不觉忽而起,不觉忽而动。其实空体中,无有一法而受薰。”


5、问曰:“若实空者,一切众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


答曰:“一切众生若解空理,实亦不假修道。只为于空不空,生于有惑。”


6、问曰:“若如此者,应离惑有道。云何言一切非道?”


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离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醉时非醒,醒时非醉。然不离醉有醒,亦非醉即是醒也。”


7、问曰:“若人醒时,致醉㉕何在?”


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时,不应更问手何在。”



【注解】


25.致醉:指醉时的状态。


第八节


1、缘门问曰:“若人不达此理,得说法化众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2、问曰:“随其智力,方便化之,岂不得耶?”


答曰:“若达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达道理,名为无明力。何以故?助己烦恼作气力故也。”


3、问曰:“虽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众生行十善五戒,安处人天,岂不益哉?”


答曰:“至理无益,更招二损。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谓自妨于道;陷他者,所谓不免轮回六趣也。”


4、问曰:“圣人岂不说五乘有差别耶?”


答曰:“圣人无心、说差别法,但彼众生自心希望现。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也。”


第九节


1、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2、问曰:“世有伪人,不闲㉖正理,外现威仪,专精事业,多为男女亲近者,何也?”


答曰:“如淫女招群男、臭肉来众蝇,此为名相之所致也。”



【注解】


26.闲:通“娴”,熟练,熟习。


第十节


1、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


答曰:“善恶无分别也。”


2、问曰:“何谓无分别?”


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3、问曰:“可无作者乎?”


答曰:“非有无作者也。”


4、问曰:“不觉知乎?”


答曰:“虽知,无我也。”


5、问曰:“无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无性。”


6、问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7、问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无妨即无事,无事问何妨?”


8、问曰:“若简有事、取无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实无事。汝强遣他生事,作何物?”


9、问曰:“叵有㉗因缘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烧山,猛风折树,崩崖压兽,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犹预㉘之心,见生见煞中有心㉙不尽,乃至蚁子亦系你命也。”


10、问曰:“叵有因缘得偷盗不?”


答曰:“蜂采池花,雀衔庭粟,牛餐泽豆,马噉㉚原禾;毕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


11、问曰:“叵有因缘得行淫不?”


答曰:“天覆于地,阳合于阴,厕承上漏,泉澍㉛于沟;心同如此,一切行处无障碍。若情生分别,乃至自家妇亦污你心也。”


12、问曰:“叵有因缘得妄语不?”


答曰:“语而无主,言而无心,声同钟响,气类风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无。若不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



【注解】


27.叵有:亦作“颇有”,表推度、揣测之语气,犹言“除此之外可有、尚有、更有”。


28.犹预:图谋、预谋。犹,同“猷”。


29.有心:执实有之心。与般若空观之心相对。


30.噉:音dàn,吃。


31.澍:此处读zhù,同“注”,注入。


第十一节


1、缘门起问曰:“若不存身见,云何行住坐卧也?”


答曰:“但行住坐卧,何须立身见?”


2、问曰:“既不存者,得思惟义理不?”


答曰:“若计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无心,设思惟亦无。何以故?譬如禅师净㉜坐而兴虑、猛风乱动而无心也。”



【注解】


32.净,通“静”。


第十二节


1、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㉝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2、问曰:“若哭,与他有我见人何别?”


答曰:“如杵扣钟,其声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强死捉心,啮齿噤忍,此乃存大大我。”


3、问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动,岂同钟响?”


答曰:“言同与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问。若无心分别者,道体自然。”


4、问曰:“吾闻圣人兵㉞不伤、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动。此何谓也?”


答曰:“若了一切法即无我,声与不声、动与不动,俱合道理、无妨碍。”



【注解】


33.一个:犹言全然、都。


34.兵,指刀剑等兵器。


第十三节


1、缘门问曰:“我见有学道人,不多专精持戒,护威仪不殷懃,不化众生,腾腾任运者,何意也?”


答曰:“欲亡一切分别心,欲灭一切诸有见。虽似腾腾任运㉟,而内行无间㊱。”


2、问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儿之见,云何言能灭见也?”


答曰:“但灭汝见,何虑他生?譬如鱼脱深渊,何虑捕者嫌尔㊲?”


3、问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损他,何名大士?”


答曰:“汝见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虑㊳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


4、问曰:“内通大理,外现小仪,于法何损?”


答曰:“汝今强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儿戏,于理何益?”


5、问曰:“如是灭见大士,何人能识?何人能知也?”


答曰:“证者乃知,行者能识。”


6、问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


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灯举不明!”


7、问曰:“作何方便?”


答曰:“正直无方便。”


8、问曰:“若无方便,云何利益?”


答曰:“物来而名,事至而应。无心计校㊴,有预算之缘㊵。”


9、问曰:“我闻如来七日思惟,起乎方便,云何而言无有计校㊶之心?”


答曰:“诸佛境界,非思量觉观所知。”


10、问曰:“佛岂妄语耶?”


答曰:“真实非虚妄。”


11、问曰:“云何经说思惟,今言不思惟?”


答曰:“化门方便也。”


12、问曰:“诸佛方便从何而生?”


答曰:“诸佛不生,但从心生。缘化万有,法本无名。”



【注解】


35.腾腾任运:意思是在日常动用中任持自性,随缘应物。腾腾,奋起,动作迅疾刚健。任运,原指听任命运摆布,此指随缘应物。


36.无间:不间断,打成一片。


3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只管打掉自己的分别缘虑之心就行了,何必考虑他人是否生见。就好比鱼儿从网中脱出,回到深潭中,这就达到目的了,何必还考虑捕鱼的人是否生恨心。嫌,恨。


38.玄虑:妄认为。


39.计校,同“计较”。


4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佛菩萨虽然处于无心、无为的状态,但是他们却具有应缘度生的神通妙用,一切事情就好象事先预知、事先准备好了似的,毫厘不爽。


41.同39。


第十四节


1、缘门问曰:“我不知云何名为佛?云何名为道?云何名变化?云何名常住?”


入理答曰:“觉了无物谓之佛。通彼一切谓之道。法界出生为变化。究竟寂灭为常住。”


2、问曰:“云何名一切法悉是佛法?”


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佛法也。”


3、问曰:“何名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


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


4、问曰:“此说谁证?”


答曰:“此说非谁,云何言证?”


5、问曰:“无谁何说?”


答曰:“无谁无说,即是正说。”


6、问曰:“何名邪说?”


答曰:“计有说者。”


7、问曰:“是谁之计?云何无计?”


答曰:“计者但语;语中无语,计者亦无。”


8、问曰:“若此说者,即一切众生本来解脱。”


答曰:“尚无系缚,何有解脱人!”


9、问曰:“此法何名?”


答曰:“尚无有法,何况有名!”


10、问曰:“若此说者,我转不解。”


答曰:“实无解法,汝勿求解。”


11、问曰:“云何究竟?”


答曰:“无始终。”


12、问曰:“可无因果耶?”


答曰:“无本即无末。”


13、问曰:“云何说证?”


答曰:“真实无证说㊷。”


14、问曰:“云何知见?”


答曰:“知一切法如,见一切法等。”


15、问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见?”


答曰:“无知之知,无见之见。”


16、问曰:“谁说是言?”


答曰:“如我所问。”


17、问曰:“云何如我所问?”


答曰:“汝自观问,答亦可知。”


18、于是缘门再思再审,寂然无言也。


入理先生乃问曰:“汝何以不言?”


缘门答曰:“我不见一法如微尘许而可对说。”


尔时入理先生即语缘门曰:“汝今似见真实理也。”



【注解】


42.说证、证说:说与证,又称说与默,为菩萨之二正行。以无漏之正智契入所缘之真理,谓之证。依众生之因缘而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谓之说。就实相之理体而言,无说亦无证,有说有证皆是末边之事,与理体了无交涉。


第十五节


1、缘门问曰:“云何似见、非正见乎?”


入理答曰:“汝今所见无有一法者,如彼外道,虽学隐形,而未能灭影亡迹。”


2、缘门问曰:“云何得形影俱灭也?”


入理答曰:“本无心境,汝莫起生灭之见。”


3、问曰:“凡夫所以问、圣人所以说?”


答曰:“有疑故问,为决疑故说也。”


4、问曰:“吾闻圣人无问而自说。何决也?是有法可说耶?为是玄见㊸他疑耶?”


答曰:“皆是对病施药也;如天雷声动,必有所应。”


5、问曰:“大圣如来,既无有心生,缘何现世?”


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缘生。”


6、问曰:“如来既非命尽,云何现灭?”


答曰:“饥荒之世,五谷缘灭也。”


7、问曰:“吾闻圣人哀从定起,悲化群生,无碍大通,岂同瑞草也?”


答曰:“定谓法身;报身,四大肉身也;分别前境应起,谓化身。法无因系,化无缘留,出没虚通,故曰无碍也。”


8、问曰:“云何言悲?”


答曰:“但以化身无虑,体合真空,仁物无心,彼强谓之悲。”


9、问曰:“众生何时修道,得似如来?”


答曰:“若不了者,于恒沙劫修道,转转不及㊹。初若了者,众生当身即是如来,何论得似、不似?”


10、问曰:“若如说者,如来即是易得,云何言三大劫修?”


答曰:“甚难也。”


11、问曰:“若不转㊺,即身是,云何名难?”


答曰:“起心易,灭心难;是身易,非身难;有作易,无作难。故知玄功难会,妙理难合;不动即真,三圣希及㊻。”


12、于是缘门长叹,声满十方,忽然无音,豁然大悟。玄光净智,返照无疑,始知学道奇难,徒兴梦虑,而即高声叹曰:“善哉!善哉!如先生无说而说,我实无闻而闻,闻说一合,即寂寞无说。不知先生向来问答,名谁何法?”


于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动,目击无言,顾视四方,呵呵唧唧而谓缘门曰:“夫至理幽微,无有文字。汝向来所问,皆是量起心生。梦谓多端,觉已无物。汝欲流通于世,寄问假名,请若收踪,故名《绝观论》也。”


《缘门论》一卷。□□□阿、志澄阇梨,各执一本校勘讫。



【注解】


43.玄见:以他心通知晓。


44.转转不及:犹言不断轮回,愈求愈远,与目标背道而驰。


45.不转:永离诸趣差别流转,恒常安住自性。


46.希及:罕有能达到者。


第十六㊼节


1、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2、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3、问:“云何入道?”


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4、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5、问:“何名佛法?”


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6、问:“何名无分别智?”


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7、问:“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8、问:“云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9、问:“何名如来藏?”


答:“觉知色尘是自心现,想即不生故,即是如来藏。”


10、问:“世人修学,得道不?”


答:“口说修道,实行不可成。世人皆初时有心,久后即慢。故曰:实行者不可口说而得道也。又云:兵怯,不可拟敌;马劣,不能代步。”


11、问:“云何无名相法?”


答:“心里所求,证无人我。说即假名,言即假相。见闻知觉,有何名相?”


12、问:“作何行,即生无色界?”


答:“此人不知方法,皆是息妄见心;虽得心静,久后还发。经云:当来比丘,如犬逐块。人已掷块,犬不知块从人起。犬咬块,不咬其人。若也咬人,块即自息。修道之人若了心量,亦复如是。”


13、问:“佛度众生尽,然后成佛。众生未度,佛已成佛。”


答:“佛自有解:譬如有客坐在暗室,主人吹火,意欲照客,但火着时,主人先照。菩萨意度众生,然功德具足,在前成佛。”


14、问:“众生本法如何?”


答:“无佛无众生,不见人我相,即是本法。(观行法为有缘、无名上士集。)㊽譬如矿中,虽有其金,若不施功,终不可得;用功之者,乃获金矣。心亦如是。虽知本来常寂,若不观察,不得定也。是劝诸学者,一切时处,恒向内照,物得捉之舍㊾。


若人求道不习此,千劫万劫枉功夫 徒自疲劳忍辛苦,究竟不免堕三涂 譬如求酥钻摇水,力尽不获实由愚 智者求心不求佛,了本心源即无余 亦如求酥钻乳浓,不费其功疾成酥。”


15、问曰:“诸佛圣人说青黄赤白观法,何意?”


答曰:“正约众生使住。此是住心法,亦合人识知所见皆不实。若为知,一切物上,或见青,或见黄,即一切所见皆无实。如今人将放光明作圣,大误也。”


16、问曰:“作观,亦知过去未来,若为?”


答曰:“由心静知。纵使知,亦是不实。”


17、又问:“佛得他心智,知过去未来等事,亦可是不实?”


答曰:“亦不是实。经云:菩萨无来去今,云何见过去、未来等事?说佛见过去、未来,得他心智,是不了经说。”


18:问曰:“如来藏是众生,云何?”


答曰:“如来藏者,为见身人说有如来藏。若不见身者,即不说有如来藏。”


19、又问:“如来藏量说始有,若为?”


答曰:“人见身实者,即说有父母所生;若不自见身,亦不得论父母。佛就众生见实,即说如来藏。众生根本,皆如来藏造业,但造业即受报。说如来藏者,是不了教说。又知如来藏是无我之异名,亦是尽义也。


《达摩和尚绝观论》一卷。辛巳年三月六日写记,僧法成。



【注解】


47.以后所集文字,疑为后补上去的。


48.此句恐非原文,为钞录者补入。


49.物得捉之舍:此句恐钞录有误。疑为“勿得促之舍”,意思是不要匆忙停止做功夫。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