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南怀瑾 儒家 道家 佛学 法家 24史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民国 共和国 抗日 兵法 百家 蒙学 中医 易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草纲目》草部(23)


白蒿

释名:由胡、蒌蒿、蘩。

气味:(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能杀河豚鱼毒。


红蓝花

释名: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花)辛、温、无毒。

主治:

风疾兼腹内血气痛。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

一切肿疾。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喉痹壅塞。用药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红花煮酒服。

产后血晕。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耳出水。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茺蔚(益母草)

释名: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子)辛、甘、微温、无毒。(茎、叶)辛、微温、无毒。(花)微苦、甘、无毒。(根)甘、无毒。

主治:

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产后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产后痢疾,用米汤;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此方名“二灵散”。

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

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又方: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作洗 婴汤。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夏枯草

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

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刘寄奴草

释名: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大小便血。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汤火伤。用刘寄奴捣末。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赤白痢。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乌梅;白多,加姜。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立即进行删除。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