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
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谓色声香味所触。及无表者。谓无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蕴名。此中先应说五根相。
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
彼谓前说色等五境。识即色声香味触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或复彼者。谓前所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根。是眼等识所依止义。如是便顺品类足论。如彼论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已说五根。次说五境。
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论曰:
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色差别。形色有八。谓长为初不正为后。或二十者。即此色处复说二十。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闇。有余师说。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地水气腾说之为雾。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闇。余色易了故今不释。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或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或有色处有显有形。谓所余色。有余师说。唯光明色有显无形。现见世间青等色处有长等故。如何一事具有显形。由于此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智义非有境义。若尔身表中亦应有显智。已说色处。当说声处。
声唯八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名非有情名差别为四。此复可意及不可意差别成八。执受大种为因声者。谓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名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声。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有说。有声通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声。如不许一显色极微二四大造。声亦应尔。已说声处。当说味处。
味有六种。甘醋醎辛苦淡别故。已说味处。当说香处。
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香。已说香处。当说触处。
触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此中大种后当广说。柔软名滑。粗强为涩。可称名重。翻此为轻。暖欲名冷。食欲名饥。饮欲名渴。此三于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说。如有颂言。
诸佛出现乐 演说正法乐 僧众和合乐 同修勇进乐
于色界中无饥渴触有所余触。彼界衣服别不可称。聚则可称。冷暖于彼虽无能损而有能益。传说如此。此中已说多种色处。有时眼识缘一事生。谓于尔时各别了别。有时眼识缘多事生。谓于尔时不别了别。如远观察军众山林无量显形珠宝聚等。应知耳等诸识亦尔。有余师说。身识极多缘五触起。谓四大种滑等随一。有说。极多总缘一切十一触起。若尔五识总缘境故。应五识身取共相境非自相境。约处自相。许五识身取自相境非事自相斯有何失。今应思择。身舌二根两境俱至。何识先起。随境强盛彼识先生。境若均平舌识先起。食饮引身令相续故。已说根境及取境相。无表色相今次当说。
颂曰:
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
论曰:
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毗婆沙说。造是因义。谓作生等五种因故。显立名因故言由此。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说者显此是师宗言。略说表业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既言无表大种所造。大种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