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百罗汉》(53)


261、曼殊行尊者


曼殊行尊者,即文殊菩萨当世身。曼殊,又作満濡、曼乳。译作妙。系曼殊室利之略称。亦即《维摩经》所谓之文殊尊者利。曼殊室利,意即妙德、妙吉祥,为四大菩萨之一。曼殊室利菩萨于佛陀入灭后在印度出世,宣扬大乘教义,于密教胎藏界示现童子形。


据《文殊室利般涅槃经》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瑞兆,故名。后随释迦佛出家。释迦灭度后,他来到云山,为五佰仙人解释十二部经。最后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树下结跏趺坐,入于涅槃。


又据《文殊尊者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陀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赡部洲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佛陀去世以后,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佛教认为山西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尊者为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


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曼殊行,又称曼殊室利童子,略称曼殊童子。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作曼殊室利。


262、阿利多尊者


阿利多尊者,古狮子国僧人。


尊者初为宫廷大臣,曾赴印度迎请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为师子国女佛教徒授戒。后来皈依佛门,以摩陀为师,学习律藏,为狮子国佛教僧团领袖。


据《十诵律》卷十五载,当佛陀率领徒众在舍卫园时,尊者心生恶邪之见,云“我如是知佛法义,作障道法不以障道。”佛闻知后,召集众比丘,教诫其不得谤佛,仍不悔改。佛便令作羯磨摈惩治他。后回心向善,精勤修行,持戒甚严。


《摩诃僧祗律》卷二十一载,佛曾发出“自今日后不听白衣家内非亲里比丘尼边自手取食”之戒。尊者严格遵守,尽管他身上生疮,一般人家不让他进门,也不施于食物,他宁愿挨饿也不到慈善的比丘尼处乞食。佛对他大加赞赏,并特地更改戒律,准许生有恶疾、一般人家不愿接待的比丘到自己不沾亲带故的比丘处乞食。


阿利多,又作阿利吒、阿栗吒等。


263、*轮山尊者


*轮山尊者,*轮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轮,指佛教之教法。


佛之*轮所到之处,众生皈依,烦恼驱除,功高如山。尊者即有如是功德,尊者功德巍巍如高山,智慧深远如大海,他具有无量的威力,能显现出各种神通变化。他的恩德普照十方无量百千诸佛世界,一切大威德神、诸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人类及非人类,都领受他的恩泽。


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三《菩萨身行品》五载,迦叶尊者向佛陀请示说:十方诸大菩萨功德无量,弟子们都想一睹菩萨的尊容,然而他们各在一方,很难相遇,愿佛满足众弟子的愿望。于是佛陀传示普贤菩萨,传招十方诸大菩萨前来,各自显现在本土时的身相。


尊者应佛陀之召,在众生面前现示法身,其身高大如须弥山,身体大放光明照亮世界,迦叶等观看者无不赞叹。


264、众和合尊者


众和合尊者,比丘三人以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此名众合和,也作和合僧。


佛教重视破和众为逆重罪之一。具体说来。和合分为“理合”与“事和”两种,事和,又可分为六种,谓“六和敬”: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


众和合尊者善于与同道和合相处,并促使众僧聚居一起修持佛法,相互促进,同证道果。


265、法无住尊者


法无住尊者,即唐代高僧昙晟。俗姓王,生于唐代宗建中三年(782年)。法无自性,随缘而起。因缘而化。无住,万有之本,不生搬硬套之意。


尊者善于因材施教,使众生都能体会佛法的光泽,高兴进入法门。少时出家于今湖南石门县,拜百丈师为师,法号昙晟。参禅二十年,乃不悟禅理。


百丈圆寂后,师事药山。药山问昙晟:百丈大师讲些什么法?他答道:一日众弟子在讲经堂上站定,百丈手杖柱地,一语不发。站了一个时辰,将众人遣散。众弟子将要出门时,百丈又将大家召回来,问这是什么禅?众弟子不知其意。药山闻言大喜,曰:“今天通过你而了解到尊者兄百丈的禅法。”昙晟听完药山的话,顿悟禅机,伏身便拜,感谢恩师点化。


药山圆寂,昙晟继承衣钵,住谭州(今长沙)云岩寺,纳徒讲禅。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圆寂,唐武宗赐谥号为“无住大尊者”,塔名“净胜”。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尊者乃曹洞宗先祖。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