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育堂语录》卷三(2)


天地之要,别无妙义,总不过一虚尽之。如能于虚处把得定,立得稳,自然日充月盛,学缉熙于光明,夫岂但六通具足已哉!虽然,以言其体,则本虚也,因有生而后,气拘物蔽,如一空屋本自阔然开朗,只为阴渣尘垢间之,则开朗者不开朗矣。以言其用,则又至灵,只缘习染尘垢,犹金之陷于泥沙,则光明者不光明矣。所以吾道教人,不外虚实两字。即如水底金生,有蓬勃氤氲之状,此实也。而上升下降,听之自然,出以无心,则实也而虚之矣。又如灵阳一气原无声臭可言,此虚也,而彼此感召,自归炉鼎,炼成胎婴,则虚也而实之矣。如此虚中实,实中虚,才是成仙证圣之本。无奈今之人知养虚静,而即著于虚静一边,只知踏实,而又著于踏实一边,此为泛泛之虚,非真真之虚,为死死之实,非确确之实。何也?道本无名相也,无方所也。必要以无方无所而又似有方所行之,方合虚实兼赅之妙。彼执无著有,虽所堕不同,要皆同此一病,非大道之微妙。诸子以吾师今日所示为本,庶几越坐越妙,愈久愈融,不似前此之打坐不久而神气即倦矣。设或稍生怠弛心、厌烦心,不须向他处去求,只自问心之虚与不虚,气之实与不实。如或太虚,虚而无著,势必心神飞越,游思杂念因无著落而起矣。抑或踏实,实而不空,又如肩挑背负、手持而足行者,终日终夜,永无息肩驻足,安得不困苦无聊、倦怠不堪乎?总要知虚也而我无意于虚,实也而我若忘其实。如此行持,即孟子云:“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唯其无心于事,自然无事于心,则神不劳扰,气不累赘,打成一片,自然神融气畅,心旷神怡。如此久行,未有不得其旨趣而不能耐坐者。总在诸子心领神会,不许一念之非据我灵府、乱我心性,得矣。诸子近造吾道,已得三昧之真,只为用火采药多著于实一边,因之不见趣味,故坐久而生厌倦。唯其道不合于虚无,即不似我本来物事,无怪乎气血不流通,坐久而身体俱痛,难以终一周也。炼丹之道,先要踏踏实实,从守中做起,然后引得本来色相出来。苟不踏实,何以凌空?故三丰云:“凝神调息于丹田之中。盖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息归于元海曰调息,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如此久久,心神畅遂,气息悠扬,不假一毫人力作为,自然神无生灭,息无出入,俱是安闲自在,斯时也,始将不神之神、无息之息,随其自运,听其往来,一若我与神气融洽为一,又若我与神息两不相关,此当放下又放下,而后阳生有象矣。到得阳生,我即收归炉内,颠倒逆用,返还造化,以成无上极品金仙。是故用力者,概不是道;不用力,亦不能自成。须用力于前,顺行于后,所谓“尽人事以听天命”者,是其旨矣。诸子近来工夫,当用力处,到还知得;至于不当用力的,一味听之自然,这就大错,知否?昨日闻生言神静气调之会而有心神搅动、不肯皈依之状,此非神之动也,乃气机未到自然,不免在心中冲突。此无他法,唯有坐镇主人,一灵独照,管摄他,不许他妄走,调和他,不使他不安,久之气一静,神自恬,安有心神出入之患哉?又言天心为主,元神为用者何?天心即寂然不动之中而有一个主脑,元神即感而遂通之后并不知所从来。此皆自然而然,一灵炯炯,万象咸空,虽日用百端,而天心元神究不因之有加损也。生能识得这个消息,始知炼我虚无之阳,以为我成仙证圣之本。噫,此个天心元神,修行人鲜有能识其真者。须知无时不在,但将万缘放下,而我之主宰自若。即私欲满腔之日,而我之主宰亦自若,不过因物欲而偶蔽耳。在初学之士,未得神清气爽,虽有天心元神,尚未十分透彻。我今示尔。唯于寂然不动中,而有一个主宰,不令外来之物纷纷搅扰,即炼我之天心也。及至感而遂通,亦要有个主宰,勿令我之灵阳被物牵引而去,即炼我之元神也。焉有不日积月累,而成一极品之神仙哉!总之,学者下手之初,须如血战一般,一棒一条痕,一棍一点血,用十分气力,然后有得。否则,因循怠玩,一曝十寒,未有能成者也。吾师此日所言,句句是切近工夫。但要耐烦辛苦,自家猛勇精进一番,然后澄之又澄,静而又静,不觉恍惚杳冥,真阳发生,而人如痴如醉矣。蕴蓄久之,自有真人出现。岂若旁门小术徒固阴精以成幻相之神者哉!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