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马光(1019—1086)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协助 | 成书时期:宋神宗于1067年钦定《资治通鉴》 | 章节:共1部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12。 该书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等人的协助下,历时19年编撰完成。全书共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13。书名《资治通鉴》是宋神宗所赐,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13。 在内容上,《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它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撰以及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该书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十七史之外,还有各种杂史、私人撰述等,共引用前人著作达322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 此外,《资治通鉴》的编写结构严谨,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运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5。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时,该书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是编年体史书的一大优点6。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智慧和治国理念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祖籍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 。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担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他在治平三年(1066年)完成了《通志》八卷,并呈献给宋英宗,受到重视。宋神宗时期,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在熙宁三年(1070年)离开朝廷,退居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该书历时19年完成,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 。 司马光的学术成就不仅限于《资治通鉴》,他还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作品。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司马光的人格魅力也非常突出,他温良谦恭、刚正不阿,被誉为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294卷,约300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朝1362年的历史。该书引用了大量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 司马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诚信和勤奋也为后人所敬仰。例如,他在五六岁时的一次经历中学会了诚实,从此坚守诚信原则 。此外,司马光还以至诚为主,强调不欺人也不自欺 。宋神宗于1067年(宋神宗治平四年)钦定《资治通鉴》。这一年,宋神宗不仅为《资治通鉴》赐名,还亲自为此书作了序。《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19年完成,共294卷,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末年共计16朝1362年的历史23。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即认为此书能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因此钦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以其在《资治通鉴》编修中的杰出贡献而闻名。 刘攽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刻苦自励,通五经、博群书。他与兄长刘敞同登北宋庆历六年进士,名声大振。刘攽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 。 刘攽在《资治通鉴》编修中的贡献尤为显著。他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之一,负责汉史部分的修编工作。《资治通鉴》共294卷,刘攽参与了184卷的编修工作,引用了322种书籍,完成了大量史料搜集、整理、考证和取舍的工作。他的工作不仅限于战国秦汉部分,还包括删定《前汉记》、整理《后汉记》和《魏记》,并起草了魏至隋部分的内容。司马光高度评价刘攽“研精极虑,穷竭所有,夜以继日”地完成这些工作 。 刘攽不仅在史学上有卓越成就,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文章大家。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洒脱,语言平易流畅,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他的文章思维敏捷,辞采丰赡,受到同时代的曾巩和后来的朱熹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文由后人结集汇编成《彭城集》40卷,另有《公非集》六十卷、《文献通考》及《文选类林》、《中山诗话》等作品传世 。 刘攽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北宋时期的重要学者和文化名人。他的治学态度严谨,博学多才,尤其在史学和文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工作不仅为《资治通鉴》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刘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北宋筠州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藏书家。他在《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该书的副主编之一 。 刘恕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尤其擅长史学。他在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巨鹿主簿、和川令、翁源令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刘恕被召为官署僚属,专门处理史事纷繁杂乱之处,对魏晋以后的事考证差错尤为精当详尽 。 刘恕在史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十国纪年》等。此外,他还著有《通鉴外纪》和《五代十国纪年》等作品 。刘恕不仅在史学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个人品德上也备受赞誉,他从不随便收取他人财物,生活清贫却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 。 刘恕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资治通鉴》的编纂上,还体现在他对史学的深入研究和对书籍的热爱。他为了求取书籍,不惜奔波数百里,夜以继日地诵读、抄写,展现了他对史学的执着和热爱 。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四川成都华阳人,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他是《资治通鉴》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为这部历史巨著倾注了15年的心血 。 范祖禹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祖父范镇抚养长大。他在孤寂的生活中奋发读书,学识渊博,被誉为“天下士”。他在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进士,次年担任资州龙水县令,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并重视教育,创办了龙水书院,聘请教师,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 范祖禹在司马光的邀请下,前往西京洛阳协助编修《资治通鉴》,主要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唐代典籍,为写史作准备。范祖禹的才华和努力使得他在史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著作《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称他为“唐鉴公” 。 范祖禹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北宋中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还包括《帝学》八卷和《仁宗政典》六卷,这些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