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二章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又称练功疗法,古称导引。它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预防和治疗某些损伤性疾病,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内经》中就有导引的记载。张介宾在《类经》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张隐庵的注解认为:“气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矫导引。”说明了功能锻炼早在秦汉以前就已成为治疗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五禽戏,后世医家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功能锻炼方法。如《诸病源候论》中收集了《养生方导引法》中许多导引疗法。《备急千金要方》中载“天竺国按摩法”,实际上是运用导引与自我按摩相结合的锻炼方法,以求“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也很重视肢体损伤固定后的功能锻炼,把功能锻炼活动作为重要治疗原则,提出“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要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在《医说·颠扑打伤》中有一医案,介绍了使用竹管的搓滚舒筋方法治疗膝关节损伤后遗症,不两月,活动功能恢复如常。、该书还介绍了脚踏转轴帮助关节功能活动的锻炼方法。以后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少医家对此疗法也都相当重视,如《杂病源流犀烛》及《古今图书集成·脏腑身形及诸疾门》等,在叙述每病方药治法后,往往还附以导引法。


实践证明,功能锻炼对治疗损伤能起到加速气血流通,祛瘀生新,改善血液与淋巴循环,促进瘀肿消散、吸收的作用;还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使关节、筋络得到濡养,防止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有利于损伤肢体功能的恢复。目前,功能锻炼在伤科临床中已被普遍运用,并被列为治疗筋骨损伤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一节 概述


【功能锻炼的分类】


1.局部锻炼 指导病人主动进行伤肢的活动,使功能尽快的恢复,防止关节僵硬、筋肉萎缩。如肩关节受伤,练习耸肩、上肢前后与内外摆动等;下肢损伤,练习踝关节背伸、跖屈、浮四头肌舒缩活动,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等动作。


2.全身锻炼 指导病人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全身锻炼,可促使气血运行,尽快地恢复整体脏腑功能。全身锻炼不但可以预防、治疗疾病,还能弥补药物与按摩手法之所不及。


3.器械锻炼 指导病人利用一定的器械进行锻炼,以加强伤肢筋肉的力量。《医说》中除介绍了用竹管练习膝关节的功能外,还介绍了脚踏转轴锻炼下肢关节的方法。一般常用足蹬功力车、手拉滑车、搓转钢球等,如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可拉滑车等,手指关节锻炼可搓转合适的钢球等。锻炼的体位可分为卧位、坐位与立位。损伤早期或病人不能站立时,多采用卧位或坐位锻炼;损伤后期多采用立位锻炼,或练习步行等。伤科各个部位锻炼方法,既有加强脊柱与四肢关节的活动功能,又有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力的功效。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伤后瘀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引起疼痛和肿胀。局部与全身锻炼能起到推动气血流通,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2.濡养患肢关节筋络 损伤后期与筋肉劳损,局部气血不充,筋失所养,肢体酸痛麻木。锻炼后气血运行通畅,化瘀生新,舒筋活络,筋络得到濡养,关节灵活,屈伸自如。


3.促进骨折愈合 功能锻炼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生新、改善气血循行,有利于接骨。在夹板固定下锻炼活动,不仅能保持良好的对位,而且对骨折的轻度残余移位还可以逐步矫正,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


4.防治筋肉萎缩 骨折、关节脱位或严重的伤筋而致肢体废用,久之必然导致不同程度的筋肉萎缩。积极的锻炼可以减轻或防止筋肉萎缩。


5.避免关节粘连和骨折疏松 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伤肢被长期固定和缺乏活动。通过功能锻炼,可使气血通畅,增进局部营养,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6.扶正祛邪利于康复 损伤可致全身气血虚损、脏腑不和,并能由此而致风寒湿外邪乘虚侵袭。通过锻炼能调节整个机体,促使气血充盈,肝血肾精旺盛,筋骨劲强,扶正祛邪,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注意事项】


1.辨明伤情,估计预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贯彻各个不同时期的锻炼计划,尤其对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分期、分部位进行练习,不能死搬硬套。


2.将锻炼的目的、意义与必要性向病人解释清楚,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加其锻炼的信心和耐心。


(1)锻炼上肢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上肢各个部位的损伤,均应注意手部各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特别要保持各关节的灵活性,对手部损伤更应如此。


(2)锻炼下肢的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要注意保持各关节的稳定性。在各组肌肉中,尤其需要有强而有力的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才能保持正常的行走。


(3)正确选择锻炼方法,以主动练习为主,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锻炼的次数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以锻炼时不加重疼痛,或稍有轻微反应而尚能忍受为标准。一般每日2到3次,后期可适当增加。具体的锻炼时间应持续多久,运动量应增加多少以及运动方式的变换,都应根据筋骨病损后的修复、治疗效果的变化,病人自我感觉而不断调整,不能作硬性规定。在锻炼过程中,肢体会有轻度疼痛反应,一般会逐渐减轻且活动功能逐渐好转,但若骨折局部疼痛增加时则应检查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对下肢骨折,从开始的扶拐步行锻炼到负重步行锻炼,需有一个过渡时期。若出现伤肢肿胀,可抬高伤肢休息,待肿胀消退后继续练习负重行走,如此循环反复数十次既能适应。


4.防止因锻炼而加重损伤。锻炼时应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局部与整体锻炼相结合,必要时应用器械锻炼配合。骨折、脱位或伤筋早期,应避免重复其损伤动作的锻炼,防止再度损伤和影响损伤的愈合。如前臂骨折,应禁止过早的前臂旋转活动;肩关节前脱位,禁止过早的上臂外展外旋活动;踝关节外侧急性扭伤,禁止过早的足内翻活动等。


5.锻炼过程中要适应四时气候,注意保暖,特别应注意避风寒,以防止引起外感。陈伤或损伤后遗症,可在锻炼前配合中药洗敷,锻炼后作自我按摩等。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