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贞观之治》第七章 太宗的人镜(8)


一来魏徵掌握了儒家统治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魏徵在隋末的时候跟从当时大儒王通(文中子)学习儒家经典,尤其是对《尚书》和《礼记》等有专门研究,对儒家治国理论有深入探讨。


贞观三年(629),太宗任命魏徵担任掌管本朝国家图书秘籍的秘书监,参预朝政。魏徵鉴于当时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建议太宗召集学者校定四部书。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工作,完善了国家的图书收藏。后来魏徵又认为戴圣《礼记》编次不伦,所以亲自花费了数年时间,编写了《类礼》二十卷,以类相从。不仅削减了原书的重复之处,并且采先儒的训注进行了注释。甚获当时好评。


魏徵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努力提醒太宗将其中积极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制度上来。从前面魏徵提出的那些修身啊、兼听啊、慎终啊等等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他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的这一使命。


有一次,太宗在洛阳宫宴请群臣,酒酣之时,要求每人各就一事赋诗一首。


太宗自己先说:“朕就《尚书》来赋一首: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大家都一起拍手称好。


魏徵则说:“那臣来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太宗听了,说:“魏徵他是要借西汉初年叔孙通帮助刘邦制礼作乐的事,来建议朕从儒家经典吸取治国思想啊!魏徵每次说话,都一定要用礼来约束我啊!真是用心良苦。朕会好好记得的。”


的确,贞观一朝在继西汉董仲舒之后,第二次全面地将儒家思想落实到治国实践,并将儒家的外王理论发挥到了极至。这其中魏徵的贡献十分巨大。


其次,魏徵对历史非常熟悉,了解历代治国经验教训。纵观魏徵的各种章表奏疏,无处不在大量地引用历史典故。他还是贞观时期编修史书的主要负责人,当时的分工是令狐德、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魏徵则对这些史书进行统稿,并作序论,这些书修成后,都受到了时论的称赞。魏徵还主持编撰了五十卷的《群书治要》,从历史典籍中总结了许多治国思想。


太宗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其实也受了魏徵的影响。太宗知道魏徵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故而经常与他讨论历史上的治乱兴替。贞观七年(633),太宗有一次对魏徵说:“自古以来,诸侯王能自己保全自己的特别少。这都是由于从小生长于富贵之中,骄奢淫逸,大多不理解亲君子远小人的道理。朕希望所有子弟都能知道一些自古诸侯王的言行举止,多多警惕,最后能够善终。爱卿为朕编一本这样的书吧,采录一些古来帝王子弟成败的事情。”


后来魏徵将书献上,太宗定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遍赐诸王,令他们好好学习。


魏徵了解社会现实,能够把握住社会动向。因为魏徵曾参加过隋末农民战争,是从瓦岗寨上走下来的,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他提出的政策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能够切中要害。而太宗也十分看重这一点。


魏徵的这些素质决定了他的意见对太宗治国十分有意义。太宗也深深明白,魏徵就如同他的警钟一样。与房、杜比较起来,魏徵对贞观一朝的贡献主要在治国方略的制定上,而房、杜则主要在国家政务的处理上。不过他们都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5、停婚仆碑


然而,即便是魏徵的贡献这么大,在他身故之后,还是发生了停婚仆碑的事件。


当初,魏徵还在世的时候,太宗曾问他朝廷之中谁可任用。魏徵推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称二人均有宰相之才。并且说国家应居安思危,不可无统兵之大将,请太宗将兵马交给侯君集统领。不过当时太宗觉得侯君集这个人喜欢说大话,就没有采用魏徵的意见去任用他。这倒是也没什么,可后来两个人都出事了。


杜正伦是隋朝的秀才,文笔好,有才华,曾任隋之羽骑尉。贞观时候,由于魏徵的推荐受到太宗的重用,屡迁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参典机密。当时的太子还是李承乾,他患有足疾,不能经常上朝谒见,在宫中老是跟一些近侍混在一起,太宗十分担心。有一次就对杜正伦说:“太子脚有些毛病,这倒是没什么。可是他在宫里总是亲近那些小人,不与贤明君子交往,这让朕很担心。你要多多观察,适当劝导他。如果他不听,你可以来告诉朕。”


杜正伦领命之后,也确实是尽忠职守,常常劝告太子。但是太子不是不听,就是敷衍他。杜正伦情急之下,就把太宗那时对自己说的话告诉了太子。太子当然就去父皇那里求证了,结果父子两人弄得挺尴尬的。太宗于是就发火了,责问杜正伦怎么泄露自己的话。杜正伦说:“臣开导太子,总是不见成效,所以才将陛下的话告诉太子,希望太子有所畏惧而从善。”太宗当然不乐意了,而且泄露禁中语本来就是不对的,所以杜正伦被贬为州(今河南新安附近)刺史。后来承乾谋反,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而侯君集又曾经派人送金带给杜正伦,所以太宗再次将杜正伦流放到州(今越南荣市附近)去了。


而侯君集的问题可就更大了。侯君集在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随他,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玄武门事变中,侯君集也是冲锋陷阵,斩关夺将。在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重新核定功臣等差的时候,侯君集仅列于裴寂、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长孙顺德、柴绍、罗艺、李孝恭等人之后,而排在李世、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之前。贞观时期,侯君集讨吐谷浑,平高昌,功劳更是不小。可是侯君集这个人在打高昌的时候私自搜取了很多宝物,军纪又不严,所以太宗对他有些微词。侯君集又很小心眼,觉得自己功劳这么大,还要受责备,心中忿忿不平。后来他发现太子承乾想对付魏王泰,于是就暗中与之交通,共谋造反。可是就在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事情败露了,太子被废,侯君集也被处斩。


这时魏徵才刚刚去世,太宗不由得想起他生前推荐杜、侯等的话。怎么魏徵推荐的人都参与谋反了呢?太宗很是疑惑,于是开始怀疑魏徵私自结党。而又有人告诉太宗,说魏徵将所有进谏的言辞都抄录了一份,并给了负责纪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褚遂良。这分明是想让褚遂良把所有内容都记载下来,写入史书,以彰显自己的功劳和君主的过错。太宗听了更不高兴了,于是下令,不把公主嫁给魏徵的儿子了,还派人去将自己写给魏徵的墓碑推倒,以示惩罚。〔马周也是贞观年间有名的大臣,他同样敢于直言进谏。但贞观二十二年(648),马周在去世之前,命家人将自己的奏表全部烧掉,他说不愿以此来彰显君主之恶,为自己赢得美名。这可以说是与魏徵正好相反。两人谁更忠心,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