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年)作 [符秦]昙摩难提 译 | 成书时期:古印度-魏晋南北朝 | 章节:共1部50卷 |
经序 | 晋沙门释道安撰 |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十念品第二 |
卷第二 | 广演品第三 | |
卷第三 | 弟子品第四 | 比丘尼品第五 |
清信士品第六 | 清信女品第七 | |
阿须伦品第八 | ||
卷第四 | 一子品第九 | 护心品第十 |
卷第五 | 不还品第十一 | 一入道品第十二 |
卷第六 | 利养品第十三 | |
卷第七 | 五戒品第十四 | 有无品第十五 |
火灭品第十六 | ||
卷第八 | 安般品第十七 | |
卷第九 | 惭愧品第十八 | |
卷第十 | 劝请品第十九 | |
卷第十一 | 善知识品第二十 | |
卷第十二 | 三宝品第二十一 |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
卷第十三 | 地主品第二十三 | |
卷第十四 |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 |
卷第十五 |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 |
卷第十六 |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 |
卷第十七 | 四谛品第二十五 | |
卷第十八 |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 |
卷第十九 |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余 | 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 |
卷第二十 | 声闻品第二十八 | |
卷第二十一 | 苦乐品第二十九 | |
卷第二十二 | 须陀品第三十 | |
卷第二十三 | 增上品第三十一 | |
卷第二十四 | 善聚品第三十二 | |
卷第二十五 | 五王品第三十三 | |
卷第二十六 | 等见品第三十四 | |
卷第二十七 | 邪聚品第三十五 | |
卷第二十八 | 听法品第三十六 | |
卷第二十九 |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 | |
卷第三十六 | 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 |
卷第三十一 | 力品第三十八之一 | |
卷第三十二 | 力品第三十八之二 | |
卷第三十三 | 等法品第三十九 | |
卷第三十四 |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 |
卷第三十五 | 七日品之二 | 莫畏品第四十一 |
卷第三十六 |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 | |
卷第三十七 |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 |
卷第三十八 | 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 | |
卷第三十九 | 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 | |
卷第四十 | 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 |
卷第四十一 | 马王品第四十五 | |
卷第四十二 | 结禁品第四十六 | |
卷第四十三 | 善恶品第四十七 | |
卷第四十四 |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 |
卷第四十五 | 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一(第四分别诵) | |
卷第四十六 | 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 | |
卷第四十七 | 礼三宝品第五十 | |
卷第四十八 | 非常品第五十一 | |
卷第四十九 | 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之一 | |
卷第五十 | 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之二 |
第1卷 | 第2卷 | 第3卷 | 第4卷 |
第5卷 | 第6卷 | 第7卷 | 第8卷 |
第9卷 | 第10卷 | 第11卷 | 第12卷 |
第13卷 | 第14卷 | 第15卷 | 第16卷 |
第17卷 | 第18卷 | 第19卷 | 第20卷 |
第21卷 | 第22卷 | 第23卷 | 第24卷 |
第25卷 | 第26卷 | 第27卷 | 第28卷 |
第29卷 | 第30卷 | 第31卷 | 第32卷 |
第33卷 | 第34卷 | 第35卷 | 第36卷 |
第37卷 | 第38卷 | 第39卷 | 第40卷 |
第41卷 | 第42卷 | 第43卷 | 第44卷 |
第45卷 | 第46卷 | 第47卷 | 第48卷 |
第49卷 | 第50卷 | 第51卷 |
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前秦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