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目录

作者:‌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12日)王袆(1322年-1374年)‌李善长(1314年-1390年)等 成书时期:明初 章节:共1部
本纪
本纪第1 太祖 本纪第2 太宗 本纪第3 宪宗
本纪第4 世祖一 本纪第5 世祖二 本纪第6 世祖三
本纪第7 世祖四 本纪第8 世祖五 本纪第9 世祖六
本纪第10 世祖七 本纪第11 世祖八 本纪第12 世祖九
本纪第13 世祖十 本纪第14 世祖十一 本纪第15 世祖十二
本纪第16 世祖十三 本纪第17 世祖十四 本纪第18 成宗一
本纪第19 成宗二 本纪第20 成宗三 本纪第21 成宗四
本纪第22 武宗一 本纪第23 武宗二 本纪第24 仁宗一
本纪第25 仁宗二 本纪第26 仁宗三 本纪第27 英宗一
本纪第28 英宗二 本纪第29 泰定帝一 本纪第30 泰定帝二
本纪第31 明宗 本纪第32 文宗一 本纪第33 文宗二
本纪第34 文宗三 本纪第35 文宗四 本纪第36 文宗五
本纪第37 宁宗 本纪第38 顺帝一 本纪第39 顺帝二
本纪第40 顺帝三 本纪第41 顺帝四 本纪第42 顺帝五
本纪第43 顺帝六 本纪第44 顺帝七 本纪第45 顺帝八
本纪第46 顺帝九 本纪第47 顺帝十
志第1 天文一 志第2 天文二 志第3上 五行一
志第3下 五行二 志第4 历一 志第5 历二
志第6 历三 志第7 历四 志第8 历五
志第9 历六 志第10 地理一 志第11 地理二
志第12 地理三 志第13 地理四 志第14 地理五
志第15 地理六 志第16 河渠一 志第17上 河渠二
志第17下 河渠三 志第18 礼乐一 志第19 礼乐二
志第20 礼乐三 志第21 礼乐四 志第22 礼乐五
志第23 祭祀一 志第24 祭祀二 志第25 祭祀三
志第26 祭祀四 志第27 祭祀五 志第27下 祭祀六
志第28  舆服一 志第29  舆服二 志第30 舆服三
志第31  选举一 志第32  选举二 志第33  选举三
志第34  选举四 志第35  百官一 志第36  百官二
志第37  百官三 志第38  百官四 志第39  百官五
志第40 百官六 志第41上 百官七 志第41下 百官八
志第42 食货一 志第43 食货二 志第44 食货三
志第45上 食货四 志第45下 食货五 志第46 兵一
志第47 兵二 志第48  兵三 志第49  兵四
志第50  刑法一 志第51  刑法二 志第52  刑法三
志第53  刑法四
表第1 后妃表 表第2 宗室世系表 表第3 诸王表
表第4 诸公主表 表第5上 三公表 表第5下 三公表二
表第6上 宰相年表 表第6下 宰相年表二
列传
列传第1 后妃一 列传第2 睿宗 列传第3 后妃二
列传第4 列传第5 列传第6
列传第7 列传第8 列传第9
列传第10 列传第11 列传第12
列传第13 列传第14 列传第15
列传第16 列传第17 列传第18
列传第19 列传第20 列传第21
列传第22 列传第23 列传第24
列传第25 列传第26 列传第27
列传第28 列传第29 列传第30
列传第31 列传第32 列传第33
列传第34 列传第35 列传第36
列传第37 列传第38 列传第39
列传第40 列传第41 列传第42
列传第43 列传第44 列传第45
列传第46 列传第47 列传第48
列传第49 列传第50 列传第51
列传第52 列传第53 列传第54
列传第55 列传第56 列传第57
列传第58 列传第59 列传第60
列传第61 列传第62 列传第63
列传第64 列传第65 列传第66
列传第67 列传第68 列传第69
列传第70 列传第71 列传第72
列传第73 列传第74 列传第75
列传第76 儒学一 列传第77 儒学二 列传第78 良吏一
列传第79 良吏二 列传第80 忠义一 列传第81 忠义二
列传第82 忠义三 列传第83 忠义四 列传第84 孝友一
列传第85 孝友二 列传第86 隐逸 列传第87 列女一
列传第88 列女二 列传第89 释老 列传第90 方技(工艺附)
列传第91 宦者 列传第92 奸臣 列传第93 叛臣
列传第94 逆臣 列传第95 外夷一 列传第96 外夷二
列传第97 外夷三    
●纂修元史凡例

元史简介


‌《元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元朝历史事件的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1370年‌‌ 。该书由宋濂和王袆主持编修,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令完成。全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 创作背景和编修过程 朱元璋在1368年下令编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编修工作在1369年二月开始,由左丞相李善长监修,宋濂和王袆为总裁官。由于元顺帝的实录缺失,编修工作一度中断,后朱元璋又派欧阳佑等人收集史料,最终在1370年完成‌ 。 内容概述 《元史》系统地记载了元朝的兴亡过程,从蒙古族兴起至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书中详细记述了元朝的典章制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本纪部分以元世祖忽必烈的生平事迹最为详尽,列传部分则多有创新,如《释老》一传记载了宗教在元朝的地位和发展情况‌ 。 历史价值 《元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编修时间仓促,书中存在许多错误和混乱之处。清代学者钱大昕指出书中存在3700余项错误,如一人两传、译名不一等问题。尽管如此,《元史》仍然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曾任中书省丞相。‌ 李善长自幼喜爱读书,具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曾多次预测事情的结果并准确无误。年轻时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便以教书为生。元朝末年,他看到乱世将至,决定投身乱世,寻找明主。1354年,李善长投靠了朱元璋,并成为其重要谋士和助手‌ 。 ‌李善长在明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长期负责后勤供应、转运粮草、提供军械等工作,确保了前线的供给。此外,他还善于治理地方,维护军民关系,确保后方的稳定。朱元璋曾评价他:“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李善长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在军事决策和后方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李善长的家庭背景和婚姻情况‌也值得一提。他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得以幸免于1390年的胡惟庸案的牵连。尽管如此,李善长及其家人仍被朱元璋处死,共有70余人被牵连其中‌ 4 。 ‌李善长的历史评价‌也相当高。朱元璋曾将他比作汉代丞相萧何,认为他的功劳之大,萧何都未必比得上。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12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太史公”和“宋龙门”‌ 。‌ 宋濂自幼多病,但聪敏好学,有“神童”之誉。他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精通《五经》。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 ‌宋濂的文学成就显著‌,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创作闻名,与刘基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后世“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 。


‌王袆(1322年-1374年),字子充,号华川,是元末明初的官吏和学者,出生于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 王袆自幼聪明颖悟,喜好读书,擅长诵记。他师从柳贯、黄溍等名师,学识渊博,以文章著称。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婺州后,召王袆为中书省掾,后迁任侍礼郎、南康府同知、漳州府通判等职。明洪武元年(1368年),王袆与宋濂同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后升任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 王袆在历史上以文章和谋略著称,与宋濂并称为“浙东二儒”。他的著作包括《王忠文公文集》二十四卷、《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重修革象新书》二卷等。洪武六年(1372年),王袆奉诏出使云南,招降元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不幸遇害,年仅五十二岁‌ 。 王袆的家族背景深厚,祖父王炎泽曾是著名的教育家,父亲王良玉也是当地知名的学者。他的成长和成就深受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名师的指导‌ 。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