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 目录

作者:毕沅(1730-1797年) 成书时期: 章节:共1部
宋纪
卷第01 【宋纪一】 卷第02 【宋纪二】
卷第03 【宋纪三】 卷第04 【宋纪四】
卷第05 【宋纪五】 卷第06 【宋纪六】
卷第07 【宋纪七】 卷第08 【宋纪八】
卷第09 【宋纪九】 卷第10 【宋纪十】
卷第11 【宋纪十一】 卷第12 【宋纪十二】
卷第13 【宋纪十三】 卷第14 【宋纪十四】
卷第15 【宋纪十五】 卷第16 【宋纪十六】
卷第17 【宋纪十七】 卷第18 【宋纪十八】
卷第19 【宋纪十九】 卷第20 【宋纪二十】
卷第21 【宋纪二十一】 卷第22 【宋纪二十二】
卷第23 【宋纪二十三】 卷第24 【宋纪二十四】
卷第25 【宋纪二十五】 卷第26 【宋纪二十六】
卷第27 【宋纪二十七】 卷第28 【宋纪二十八】
卷第29 【宋纪二十九】 卷第30 【宋纪三十】
卷第31 【宋纪三十一】 卷第32 【宋纪三十二】
卷第33 【宋纪三十三】 卷第34 【宋纪三十四】
卷第35 【宋纪三十五】 卷第36 【宋纪三十六】
卷第37 【宋纪三十七】 卷第38 【宋纪三十八】
卷第39 【宋纪三十九】 卷第40 【宋纪四十】
卷第41 【宋纪四十一】 卷第42 【宋纪四十二】
卷第43 【宋纪四十三】 卷第44 【宋纪四十四】
卷第45 【宋纪四十五】 卷第46 【宋纪四十六】
卷第47 【宋纪四十七】 卷第48 【宋纪四十八】
卷第49 【宋纪四十九】 卷第50 【宋纪五十】
卷第51 【宋纪五十一】 卷第52 【宋纪五十二】
卷第53 【宋纪五十三】 卷第54 【宋纪五十四】
卷第55 【宋纪五十五】 卷第56 【宋纪五十六】
卷第57 【宋纪五十七】 卷第58 【宋纪五十八】
卷第59 【宋纪五十九】 卷第60 【宋纪六十】
卷第61 【宋纪六十一】 卷第62 【宋纪六十二】
卷第63 【宋纪六十三】 卷第64 【宋纪六十四】
卷第65 【宋纪六十五】 卷第66 【宋纪六十六】
卷第67 【宋纪六十七】 卷第68 【宋纪六十八】
卷第69 【宋纪六十九】 卷第70 【宋纪七十】
卷第71 【宋纪七十一】 卷第72 【宋纪七十二】
卷第73 【宋纪七十三】 卷第74 【宋纪七十四】
卷第75 【宋纪七十五】 卷第76 【宋纪七十六】
卷第77 【宋纪七十七】 卷第78 【宋纪七十八】
卷第79 【宋纪七十九】 卷第80 【宋纪八十】
卷第81 【宋纪八十一】 卷第82 【宋纪八十二】
卷第83 【宋纪八十三】 卷第84 【宋纪八十四】
卷第85 【宋纪八十五】 卷第86 【宋纪八十六】
卷第87 【宋纪八十七】 卷第88 【宋纪八十八】
卷第89 【宋纪八十九】 卷第90 【宋纪九十】
卷第91 【宋纪九十一】 卷第92 【宋纪九十二】
卷第93 【宋纪九十三】 卷第94 【宋纪九十四】
卷第95 【宋纪九十五】 卷第96 【宋纪九十六】
卷第97 【宋纪九十七】 卷第98 【宋纪九十八】
卷第99 【宋纪九十九】 卷第100 【宋纪一百】
卷第101 【宋纪一百一】 卷第102 【宋纪一百二】
卷第103 【宋纪一百三】 卷第104 【宋纪一百四】
卷第105 【宋纪一百五】 卷第106 【宋纪一百六】
卷第107 【宋纪一百七】 卷第108 【宋纪一百八】
卷第109 【宋纪一百九】 卷第110 【宋纪一百十】
卷第111 【宋纪一百十一】 卷第112 【宋纪一百十二】
卷第113 【宋纪一百十三】 卷第114 【宋纪一百十四】
卷第115 【宋纪一百十五】 卷第116 【宋纪一百十六】
卷第117 【宋纪一百十七】 卷第118 【宋纪一百十八】
卷第119 【宋纪一百十九】 卷第120 【宋纪一百二十】
卷第121 【宋纪一百二十一】 卷第122 【宋纪一百二十二】
卷第123 【宋纪一百二十三】 卷第124 【宋纪一百二十四】
卷第125 【宋纪一百二十五】 卷第126 【宋纪一百二十六】
卷第127 【宋纪一百二十七】 卷第128 【宋纪一百二十八】
卷第129 【宋纪一百二十九】 卷第130 【宋纪一百三十】
卷第131 【宋纪一百三十一】 卷第132 【宋纪一百三十二】
卷第133 【宋纪一百三十三】 卷第134 【宋纪一百三十四】
卷第135 【宋纪一百三十五】 卷第136 【宋纪一百三十六】
卷第137 【宋纪一百三十七】 卷第138 【宋纪一百三十八】
卷第139 【宋纪一百三十九】 卷第140 【宋纪一百四十】
卷第141 【宋纪一百四十一】 卷第142 【宋纪一百四十二】
卷第143 【宋纪一百四十三】 卷第144 【宋纪一百四十四】
卷第145 【宋纪一百四十五】 卷第146 【宋纪一百四十六】
卷第147 【宋纪一百四十七】 卷第148 【宋纪一百四十八】
卷第149 【宋纪一百四十九】 卷第150 【宋纪一百五十】
卷第151 【宋纪一百五十一】 卷第152 【宋纪一百五十二】
卷第153 【宋纪一百五十三】 卷第154 【宋纪一百五十四】
卷第155 【宋纪一百五十五】 卷第156 【宋纪一百五十六】
卷第157 【宋纪一百五十七】 卷第158 【宋纪一百五十八】
卷第159 【宋纪一百五十九】 卷第160 【宋纪一百六十】
卷第161 【宋纪一百六十一】 卷第162 【宋纪一百六十二】
卷第163 【宋纪一百六十三】 卷第164 【宋纪一百六十四】
卷第165 【宋纪一百六十五】 卷第166 【宋纪一百六十六】
卷第167 【宋纪一百六十七】 卷第168 【宋纪一百六十八】
卷第169 【宋纪一百六十九】 卷第170 【宋纪一百七十】
卷第171 【宋纪一百七十一】 卷第172 【宋纪一百七十二】
卷第173 【宋纪一百七十三】 卷第174 【宋纪一百七十四】
卷第175 【宋纪一百七十五】 卷第176 【宋纪一百七十六】
卷第177 【宋纪一百七十七】 卷第178 【宋纪一百七十八】
卷第179 【宋纪一百七十九】 卷第180 【宋纪一百八十】
卷第181 【宋纪一百八十一】 卷第182 【宋纪一百八十二】
元纪
卷第183 【元纪一】 卷第184 【元纪二】
卷第185 【元纪三】 卷第186 【元纪四】
卷第187 【元纪五】 卷第188 【元纪六】
卷第189 【元纪七】 卷第190 【元纪八】
卷第191 【元纪九】 卷第192 【元纪十】
卷第193 【元纪十一】 卷第194 【元纪十二】
卷第195 【元纪十三】 卷第196 【元纪十四】
卷第197 【元纪十五】 卷第198 【元纪十六】
卷第199 【元纪十七】 卷第200 【元纪十八】
卷第201 【元纪十九】 卷第202 【元纪二十】
卷第203 【元纪二十一】 卷第204 【元纪二十二】
卷第205 【元纪二十三】 卷第206 【元纪二十四】
卷第207 【元纪二十五】 卷第208 【元纪二十六】
卷第209 【元纪二十七】 卷第210 【元纪二十八】
卷第211 【元纪二十九】 卷第212 【元纪三十】
卷第213 【元纪三十一】 卷第214 【元纪三十二】
卷第215 【元纪三十三】 卷第216 【元纪三十四】
卷第217 【元纪三十五】 卷第218 【元纪三十六】
卷第219 【元纪三十七】 卷第220 【元纪三十八】

续资治通鉴简介


‌《续资治通鉴》‌是由清代学者毕沅编撰的一部史书,全书共220卷,涵盖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衔接,记录了宋、辽、金、元四朝的历史‌ 。 编撰背景和作者信息 毕沅(1730-1797年),字镶蘅,号秋忛,是清代江南镇洋人,曾任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均有深入研究,认为“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最长”‌ 。毕沅积二十余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参考了多种史书和文集,最终完成了这部史书‌ 。 内容概要和历史价值 《续资治通鉴》在目录上将辽、金、西夏三朝排斥在外,但实际上都写在此书中,并将辽、金二代的大事与宋史并重。书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书中分注考异,供读者参考。尽管书中多录入旧史原文,缺乏熔炼剪裁,且部分内容及考异不精详,但其史料价值仍然极高,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的兴衰治乱‌ 。 出版信息和评价 《续资治通鉴》最初由毕沅刻印了一部分,后因贪污案导致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并补刻成220卷。1935年,国学整理社据冯集椿刻本断句整理,由世界书局缩印出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出版‌ 。尽管书中存在一些缺点,但其史料价值和历史贡献仍然得到了广泛认可‌ 。


‌《续资治通鉴》‌是由清代学者毕沅编撰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全书共二百二十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涵盖了宋、辽、金、元四朝的历史。这部作品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衔接,是对史学的一大贡献‌ 。 编撰背景和过程 毕沅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后,历经二十余年,四易其稿,完成了这部巨著。他以宋、辽、金、元四史为基础,参考了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籍,编撰而成‌ 。 内容结构和特点 《续资治通鉴》在目录上将辽、金、西夏三朝排斥在外,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内,并且将辽、金二代的大事与宋史并重。书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而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此外,书中分注考异,供读者参考。尽管书中多录入旧史原文,缺乏熔炼剪裁,且部分内容及考异不够精详,但其史料完备,记述详明,文字简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历史影响和评价 《续资治通鉴》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的兴衰治乱历史,对史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尽管书中存在一些缺点,但其水平超过了之前的作品,对于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有一定的用处。该书在近代受到思想家梁启超的推崇,并被评价为《资治通鉴》的优秀续作‌ 。


‌毕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字湘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号灵岩山人,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官员和学者,自幼受母亲张藻养育成人,6岁能读《诗经》《离骚》,10岁能诗,通晓声韵。后师从学者沈德潜和惠栋,学问日益精进‌ 。 学术成就 毕沅在经史、小学、地理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著有《传经表》《说文解字旧音》《音同义异辨》《续资治通鉴》等。他还善为诗,有《灵岩山人诗集》传世‌ 。 政治生涯 毕沅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举,后授内阁中书,迁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状元及第,被授为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巩秦阶道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期间曾处理河南赈灾、荆州治水等重大事务。因镇压各地白莲教起义有功,被赏轻车都尉世职。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因积劳成疾,在湖南辰州军营逝世‌ 。 历史影响 毕沅在地方军政要职上二三十年,在救灾抚恤、稳定边关等方面颇有政绩。在陕西巡抚任上,他亲赴山野考察文物古迹,制定措施保护古代帝王陵墓,修整碑林。在其幕府众多学者的帮助下,编成《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著作‌ 。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