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目录

作者:欧阳修(1007-1072) 成书时期:北宋 章节:共1部75篇
本纪 共12卷
梁本纪第一 梁本纪第二 梁本纪第三
唐本纪第四 唐本纪第五 唐本纪第六
唐本纪第七 晋本纪第八 晋本纪第九
汉本纪第十 周本纪第十一 周本纪第十二
传 共45卷
梁家人传第一 唐家人传第二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晋家人传第五 汉家人传第六
周家人传第七 周家人传第八 梁臣传第九
梁臣传第十 梁臣传第十一 唐臣传第十二
唐臣传第十三 唐臣传第十四 唐臣传第十五
唐臣传第十六 晋臣传第十七 汉臣传第十八
周臣传第十九 死节传第二十 死事传第二十一
一行传第二十二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义兒传第二十四
伶官传第二十五 宦者传第二十六 杂传第二十七
杂传第二十八 杂传第二十九 杂传第三十
杂传第三十一 杂传第三十二 杂传第三十三
杂传第三十四 杂传第三十五 杂传第三十六
杂传第三十七 杂传第三十八 杂传第三十九
杂传第四十 杂传第四十一 杂传第四十二
杂传第四十三 杂传第四十四 杂传第四十五
考 共3卷
新五代史考 司天考第二 职方考第三
世家 共11卷
世家第一 南唐世家第二 前蜀世家第三
后蜀世家第四 南汉世家第五 楚世家第六
越世家第七 闽世家第八 南平世家第九
东汉世家第十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世家 共11卷
四夷附录第一 四夷附录第二 四夷附录第三
五代史记序

新五代史简介


‌《新五代史》‌是北宋时期由欧阳修编撰的一部重要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人官修的《旧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该书共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 历史背景和作者信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他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之后在朝廷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馆阁校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欧阳修因为直言敢谏而多次遭到贬谪,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达到了较高的位置,并被赠予太子太师的荣誉,谥号“文忠”‌ 。 内容和结构 《新五代史》的列传分为各朝“臣传”“世家”及“杂传”三类。其中“杂传”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包括《义儿》《伶官》《宦者》《篡臣》《杂传》等四十七篇传记,记载了很多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轶闻琐事和社会风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中采用了类比方式,最具特色的是《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杂传》等‌ 。 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新五代史》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宋以后的史学史。欧阳修在撰写时增加了许多未见过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内容更加详实。但由于其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略逊一筹‌ 。欧阳修在编纂过程中采用了与前人不同的方法和视角,为后世提供了关于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全新解读‌ 。 评价和影响 《新五代史》的文笔平易通畅、简洁有力,与《史记》相媲美。书中的《伶官传序》《宦者传论》等篇章尤为后代所传诵,实现了文史的有机结合‌ 。尽管有些学者对其史学价值有所批评,认为其删繁就简时损失了不少具体资料,但总体上,《新五代史》仍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对于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 早年经历和教育背景 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父亲在他四岁时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天资聪颖且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 。 职业生涯和主要成就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部分措施。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散文创作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对诗风和词风也有革新。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文学和史学成就 欧阳修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提倡平易近人的文风。他的散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和说理。欧阳修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此外,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有卓著的成就‌ 。 个人生活和家庭背景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投奔叔叔。尽管家庭贫困,但母亲的教育和叔叔的关怀让他没有失去基本的教育。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