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祁(998-1061年)欧阳修(1007- 1072)范镇、吕夏卿等 | 成书时期:北宋 | 章节:共1部259篇 |
本纪第1 高祖 | 本纪第2 太宗 |
本纪第3 高宗 | 本纪第4 则天皇后 中宗 |
本纪第5 睿宗 玄宗 | 本纪第6 肃宗 代宗 |
本纪第7 德宗 顺宗 宪宗 | 本纪第8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
本纪第9 懿宗 僖宗 | 本纪第10 昭宗 哀帝 |
志第1 礼乐一 | 志第2 礼乐二 |
志第3 礼乐三 | 志第4 礼乐四 |
志第5 礼乐五 | 志第6 礼乐六 |
志第7 礼乐七 | 志第8 礼乐八 |
志第9 礼乐九 | 志第10 礼乐十 |
志第11 礼乐十一 | 志第12 礼乐十二 |
志第13 仪卫(上 ,下) | 志第14 车服 |
志第15 历一 | 志第16 历二 |
志第17 历三(上 ,下) | 志第18 历四(上 ,下) |
志第19 历五 | 志第20 历六(上 ,下) |
志第21 天文一 | 志第22 天文二 |
志第23 天文三 | 志第24 五行一 |
志第25 五行二 | 志第26 五行三 |
志第27 地理一 | 志第28 地理二 |
志第29 地理三 | 志第30 地理四 |
志第31 地理五 | 志第32 地理六 |
志第33 地理七(上 ,下) | 志第34 选举志上 |
志第35 选举志下 | 志第36 百官一 |
志第37 百官二 | 志第38 百官三 |
志第39 百官四(上 ,下) | 志第40 兵 |
志第41 食货一 | 志第42 食货二 |
志第43 食货三 | 志第44 食货四 |
志第45 食货五 | 志第46 刑法 |
志第47 艺文一 | 志第48 艺文二 |
志第49 艺文三 | 志第50 艺文四 |
表第1 宰相上 | 表第2 宰相中 |
表第3 宰相下 | 表第4 方镇一 |
表第5 方镇二 | 表第6 方镇三 |
表第7 方镇四 | 表第8 方镇五 |
表第9 方镇六 | 表第10 宗室世系(上 ,下) |
表第11 宰相世系一(上 ,下) | 表第12 宰相世系二(上 ,中 ,下) |
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上 ,下) |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上 ,下) |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十(上 ,下) |
附录 进新唐书表 |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由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和列传150卷。修史历时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 。 编纂背景和目的 《新唐书》的编纂旨在补充和修订前朝的《旧唐书》,以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唐代历史记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旧唐书》由于成书较早,存在不少史料不足或记载偏差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北宋仁宗决定重新编纂一部新的唐史 。 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唐书》在体例上有很多创新,第一次写出了《兵志》和《选举志》,系统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些创新为后来的史书编纂树立了典范,例如《宋史》等后续史书都沿用了这些体例 。此外,《新唐书》还新增了《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并对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进行了大幅扩展,增加了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等内容 。 历史评价和影响 《新唐书》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其编纂方法和体例也为后来的历史编纂工作树立了典范。通过《新唐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魅力 。
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后高祖父宋绅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民权县双塔镇),遂为雍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和古文家 。 生平经历 宋祁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后升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历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等职。他与欧阳修等合作修撰《新唐书》,书成后,进升为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 文学成就 宋祁的诗词语言工丽,尤其擅长词作。他的词多写诗酒欢会,笔力工巧,善于雕琢,尤其在炼字上对后世颇有影响。其代表作《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 。他的诗文以丰赡的词藻和深厚的功力见长,颇具西昆体风貌,如《落花诗》中的“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之句,明显见出学习李商隐诗的痕迹 。此外,他也有朴质而寄慨深长的作品,如《送范希文》《侨居》等 。 历史评价 宋祁与兄宋庠齐名,时称“大小宋”。他的学问渊博,善于议论,为文简古艰涩,但亦不乏畅达之作。其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在北宋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 生平经历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在母亲的教导下刻苦读书。他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知制诰等职。他曾参与推行庆历新政,并在新政失败后被外放知滁州、扬州、颍州及应天府等州府。后再次被召回朝,担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在宋神宗时期,他因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而被外放知亳州、青州、蔡州,最终以太子少师致仕,享年六十六岁 。 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创作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的时文。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欧阳修的散文作品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代表作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等 。 历史评价 欧阳修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欧阳修还在史学方面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他的廉政思想和为民服务的施政理念也深受后人敬仰 。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成都双流)人,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 生平与成就 范镇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第一,步入仕途。他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职,以直言敢谏闻名。范镇曾任知谏院,多次上书请求立太子,并在政治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与王安石不合,最终因弹劾青苗法扰民而致仕 。他还曾与欧阳修、宋祁共同修撰《新唐书》,并参与编修《仁宗实录》《玉牒》《宋史本传》等重要史书 。 文学与史学贡献 范镇著有《东斋记事》等百余卷文集,记录了北宋时期的政事、典章制度、名臣及文士逸事等,是研究北宋早期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的作品风格清丽简远,学者视为典范 。 晚年生活与逝世 范镇晚年辞去端明殿学士之职,最终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
吕夏卿(1015~1068年),字缙叔,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和官员 。 吕夏卿在庆历二年(1042年)与他的哥哥吕乔卿同榜登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广南东路(今广东省)高要县主簿,后又调任江南东路(今江苏省)江宁县尉 。在宋祁和欧阳修编写《新唐书》期间,吕夏卿被推荐参与其中,他对唐朝历史有深入研究,广泛搜集各种传记杂说,并创制了世系表,对《新唐书》的编纂贡献巨大 。 吕夏卿不仅在史学上有卓越贡献,还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主张恢复屯兵制度以巩固边防,并在英宗时期提出了处理边疆问题的策略 。他在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多个官职,主要包括江宁县尉、直秘阁、同知礼院、史馆检讨、起居注、知制诰、兵部员外知制诰等,但主要都在从事史学工作 。 吕夏卿在神宗即位后,虽然被推荐修撰仁宗和英宗的实录,但他以“积劳致疾”为由推辞,最终被任命为颍州知州。他在熙宁元年(1068年)病逝,享年54岁,葬于惠安县城西白岩山麓 。 吕夏卿的故居位于泉州城西睦宗院(今西街旧馆驿),宋时人们在他的故居附近建了一座名叫“紫薇坊”的石牌坊以纪念他,该牌坊后来废圮。科任村也有一座新建的“紫薇坊”纪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