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玄奘(602-664) 鸠摩罗什(343-413)等译 | 成书时期:东晋-唐 | 章节:共1篇 |
1、原文(玄奘 译本) | 2、原文(鸠摩罗什 译本) | 3、鸠摩罗什注释 |
4、现代翻译 | 5、姿纳弥扎论师释 | 6、扎夏萨生论师释 |
7、圣一法师讲记 |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