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
1-1、牛头山法融禅师
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
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御花之异。
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
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
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
师曰:“观心。”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何以问他?”
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师曰:“因何降此?”
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
祖曰:“这个是甚么?”
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
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
师曰:“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发未曾起,岂用佛教令?”
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
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
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
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
师曰:“方便说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
问曰:“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心。”
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
问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
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
师曰:“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
问曰:“随随无拣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
师曰:“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拣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可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
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礼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
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仪。蒙发群生药,还如色性为。”
显庆元年,邑宰萧元善请住建初,师辞不获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
时鸟兽哀号,逾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于鸡笼山。
四祖下二世 (金陵牛头山融禅师法嗣)
2-1、牛头山智岩禅师
牛头山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
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2-2、钟山昙璀禅师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颜氏。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
四祖下三世四世不列章次
四祖下五世 (金陵牛头山持禅师法嗣 )
5-1、牛头山智威禅师
牛头山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
师尝有偈示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忠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忠答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随缘化导,终于延祚寺。
四祖下六世(金陵牛头山威禅师法嗣)
6-1、牛头山慧忠禅师
牛头山慧忠禅师者,润州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
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
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
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
师曰:“有三五人。”
逊曰:“如何得见?”
师敲禅状,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
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
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
师有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
五年春,荼毗,获舍利不可胜计。
6-2、安国玄挺禅师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初参威禅师,侍立次,有讲华严,
僧问:“真性缘起,其义云何?”
威良久,师遽召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
其僧言下大悟。或问:“南宗自何而立?”曰:“心宗非南北。”
6-3、天柱崇慧禅师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赐额。僧问:“如何是天柱境?”
师曰:“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
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阇梨会么?”曰:“不会。”
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
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
师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甚么?”曰:“为甚么佛法不现前?”
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可成。”问:“如何是道?”
师曰:“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花。”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
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问:“宗门中事,请师举唱。”
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
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
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御花绿蕊间。”大历十四年归寂,塔于山之北。
6-4、鹤林玄素禅师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延陵人也。姓马氏。晚参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寺。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
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
曰:“是僧。”
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
曰:“为甚么不著?”
师曰:“无汝栖泊处。”
四祖下七世(金陵牛头山忠禅师法嗣)
7-1、佛窟惟则禅师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
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乃曰:“天地无物也,物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岩。
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
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
师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跏趺而寂。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韩乂撰碑,今存国清寺。﹞
7-2鹤林素禅师法嗣--径山道钦禅师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
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师遂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僧问:“如何是道?”
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
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马祖令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
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
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
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
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谥大觉禅师。
四祖下八世(佛窟则禅师法嗣)
8-1、天台云居智禅师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
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
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
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
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
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
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
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
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
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
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
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
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8-2、径山国一钦禅师法嗣--鸟窠道林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
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
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
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
师曰:“无声谁知是会?”
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
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
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