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维摩经》译文、注释、经文对照 菩萨品第四


第十八章 维摩诘对光严说道场


【原文】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道生曰:城门是人所凑处,故得因广化功也。作礼者,迹同乡党现修长幼礼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光严志好闲独,每以静处为心,故出毗耶,将求道场。净名悬鉴,故现从外来。将示以真场启其封累,故逆云如从道场来。从道场来者,以名道无不之,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遣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事邻,举动所游,无非道场也。)


【白话解】


佛对光严童子(即光严菩萨)说:你去向维摩诘问疾吧!


光严菩萨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合去向他问疾。


为什么呢?回想我以前出毗耶离大城,刚好遇见维摩诘入城。他是长辈,我向他作礼问候,并问他:居士从哪里来?


他答道:我从道场来。


【原文】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肇曰:会其所求,故寻问也。)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肇曰:修心尽道,无乱之境,即是道场耳!若能摄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性修者,乃真道场也。曷为近舍闲境而远求空地乎?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则能发迹造行。发迹造行,则事业斯办,众行俱举。)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发行,则树心弥深。树心弥深,则功德弥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也。此心直正,故所见不谬。凡弘道者,要始此四心。四心既生,则六度众行,无不成也。)


【白话解】


我问:哪里是道场?


他答:内心真直,外无虚假。直心即是道场,


发心行道,能为众生办事,事业能办,众行能成,发行即是道场。


深心修行,能增益功德,深心即是道场。


直心入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发菩提心,则六度众行无不成。菩提心即是道场。


【原文】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肇曰:施不望报,无相行也。夫言有不失无,言无不失有,有无异说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何则?言有以明非无,不言有也。言无以明非有,不言无也。然则,万行虽殊,以无相为体,无而不无故,施戒为一。然此前后至于辩列众行,有无不同,苟能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肇曰:忍忿则心存,怀忿则心阂。)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肇曰:万法弥广现在目前,智慧之能也。)


【白话解】


真心布施,不望回报,布施即是道场。


持戒能使初发菩提心时的本愿具足,持戒即是道场。


忍辱能与众生不生隔閡之心,忍辱即是道场。


精进不懈,能永不退转。精进即是道场。


禅定能调伏心意,让心柔和,禅定即是道场。


智慧能观见显现在前的诸法实相,智慧即是道场。


【原文】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肇曰:等心怨亲,欲其安乐,慈行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肇曰:见苦必赴,不避汤炭,悲行也。)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肇曰:以己法乐,乐彼同悦,喜行也。)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肇曰:夫慈生爱,爱生著,著生累。悲生忧,忧生恼,恼生憎。慈悲虽善,而累想已生,故两皆舍,以平等观,谓之舍行也。)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肇曰:解脱,八解脱也。观青为黄,观黄为青,舍被境界,从心所观,谓之背舍。)


(白云按:俱舍论载:解脱有八: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于内色身有色想贪,为除想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而于内身令贪不起,名初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于内色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观于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第二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显观转胜。此净解脱,彼观行者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空无边等四无色定,各能解脱下地贪故,为次四解脱;


灭受想定弃背受等,为第八解脱。


婆沙八十四云:弃背义是解脱义。


问:若弃背故,名解脱者,何等解脱,弃背何心?


答:初、二解脱,弃背色贪心;第三解脱,弃背不净观心;四无色处解脱,各自弃背次下地心;想受灭解脱,弃背一切所缘心。故弃背义,是解脱义。)


【白话解】


以无缘大慈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怨亲无异。慈心即是道场。


以同体大悲心救度众生,不辞疲苦,不避汤炭,悲心即是道场。


以自己得法乐之心,随喜别人得悦乐之事,喜心即是道场。


修得慈悲心,背舍所得的执着,以平等心观一切法,舍心即是道场。


成就六通,能为众生成办不思议事,神通即是道场。


能逐步背舍下地贪,乃至背舍无色定灭尽定等贪著,从而得究竟解脱,解脱即是道场。


【原文】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①是道场,摄众生故。


(肇曰:方便起于弘化,四摄生乎来众焉。)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什曰:或以事伏心,或以理伏心。今正观则以无常等观制伏其心也。)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肇曰:三十七品,无为之因也)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肇曰:四谛真实无虚诳也。)


【注】


①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这四种方法摄引众生趣向佛道。


【白话解】


能应众生心施设种种方便法门教化众生,方便即是道场。


四摄法能摄引众生向大乘,四摄即是道场。


多闻善义能闻法而依法行,多闻即是道场。


能正确观察诸法,降伏妄心,不为妄心所障碍,伏心即是道场。


修习三十七道品,最终能舍弃有为法,三十七品即是道场。


四圣谛真实无虚,最终不以有为法欺诳世间修行人,四圣谛即是道场。


【原文】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肇曰:十二缘起,因缘相生无穷尽也。悟其所由,则智心自明,智心既明,则道心自成。然则道之成也,乃以缘起为地,故即以为道场也。)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肇曰:烦恼之实性,众生之无我,诸法之空义,皆道之所由生也。)


降魔1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注]降魔楞严经说受阴区宇有十种魔事:悲魔、狂魔、忆魔、下劣易知足魔、常忧愁魔、好喜乐魔、一分大我慢魔、轻清魔、空魔、欲魔,有处概括为欲魔、阴魔、死魔、天魔四种,其实都是心魔。


【白话解】


无明习气烦恼乃至老死等妄想,都因缘起法相生相灭,都无尽头。缘起即是道场。


如实知种种烦恼都是从妄想生,诸烦恼即是道场。


知人无我、法无我,能度脱无量众生,众生即是道场。


诸法本来虚幻,能观诸法空寂,一切法即是道场。


能降伏欲魔、阴魔、死魔、天魔等等魔事,不为诸魔倾动,降魔即是道场。


行于三界内而不趣六道,三界即是道场。


说法像师子吼,得无所畏,师子吼即是道场。


【原文】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①是道场,无余阂故。


(肇曰:降魔兵而不为所动,游三界而不随其趣,演无畏法音而无难,具佛三十二业而无缺,三明通达而无阂。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极也。朗若晨曦,众冥俱照。澄若静渊,群象竝鉴,无知而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夫有心则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涯,则所照无际,故能以一念一时知一切法也。一切智虽曰行标,盖亦万行之一耳,会万行之所成者,其唯无上道乎?)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肇曰:若能应上诸道,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则游道场,止则住佛法。举动所之,无非道场也。)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注】


①三明: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


宿住智证明,以第五宿住通为性,忆念过去诸事无遗;死生智证明,以第二天眼通为性,正观眼前诸法生灭无妄;漏尽智证明,以第六漏尽通为性,一切粗烦恼、微细烦恼无从生。


【白话解】


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则不再有什么过患,力无畏不共法即是道场。


得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已无一切障碍。三明即是道场。


一念能成就一切智,无知而无所不知,其智无涯,所照无际,能以一念一时知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即是道场。


这样,善男子,菩萨如果应机以各种波罗蜜教化众生,所有作行,举手投足,当知都是从道场来,以佛法为一切言行的归依,这就是住于佛法了。


维摩诘说这法时,五百天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所以我不合去向他问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