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孙膑》 第3节


时光荏苒,转瞬到了第二年。


冬去春来,又是花开的季节,孙伯灵勤勉学习、刻苦攻读、认真研习,每次鬼谷先生提出问题,他都细心琢磨,独立思索,回答时更是极周密、详细、深刻,许多次让鬼谷先生喜出望外。随着时间的延续,鬼谷先生更加喜欢孙伯灵。


庞涓的学习精神不比孙伯灵差。自那天与孙伯灵结为兄弟后,他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孙伯灵不但在人品上比自己强,在对战争的把握,对战术的运用,对计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均比自己强许多。他时刻警醒自己:务必向仁兄学习,不可落后。本着这种精神,他白天、晚上刻苦读书,刻苦钻研,有几次半夜了,硬把孙伯灵叫出石洞探讨请教战术方面的问题,感动得孙伯灵几次在鬼谷先生面前称赞庞涓对学业的兢兢业业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鬼谷先生渐渐打消了厌弃庞涓的念头,授课传艺也逐渐与孙伯灵同步进行。这一改变是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决定的。那天,鬼谷先生又见庞涓捧着书独自到涧边溪水一旁山石上坐下,借着林间透过来的夕阳的光芒捧书而读。鬼谷子顿生恻隐之心,并暗责自己对庞涓可能要求太严格了,年轻人有时表现得自私、急躁点似也是人之常情。他觉得应当改变对庞涓第一天上山时的不良印象,因而给庞涓的课加速上了几课,以期其赶上孙伯灵。


为了让庞涓享受与自己一样的“待遇”,孙伯灵曾多次找鬼谷先生替庞涓说情。原来,那天,当鬼谷先生第一天见孙、庞二人时即有意要看看他的这两个新徒究竟能不能成大器,孙、庞二人均不知道。孙伯灵是出于内心而把自己认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好,于是,他砍好柴,并尽一切力量把柴弄到山上,把柴背到了山洞里。庞涓也是出于本能而不顾初识的同学遇到困难,只一心眼想拜上鬼谷先生,因此,他弃孙伯灵不顾自己先爬上山,并且丝毫没有愧疚之心。事后,孙伯灵明白鬼谷先生所指的第三个问题即庞涓弃他先走,但伯灵并不怪庞涓那天离开他,而没有帮助他,他只后悔当时不知道先生正注视他俩,否则,他无论如何也要强留下庞涓,和他一道把柴背回来。


直到今天,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庞涓仍然不能释怀。他感谢鬼谷先生终于把他与孙伯灵同视高低,更感谢仁兄伯灵以宽厚仁义之心待他。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点自卑,那就是,他的家庭从没有出过一个如孙武一样既能统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的名家贵族,更不要说与齐威王等尊贵的君王为亲族了。当然,这些只有孙伯灵有。孙伯灵全有!


庞涓感到只有磨砺自己的意志,刻苦研习兵法,积极积蓄力量,有朝一日下山为魏或为别的国家当将军,统帅军队,自己才可以扬眉吐气,才可以与他孙伯灵平起平坐。


这种种的矛盾、思虑及理想时常折腾着庞涓,有时是荆棘,他在这片荆棘面前无所事从;有时又是金鼓,他不得不加紧学习、刻苦钻研,不敢有半点懈怠。就这样,他既清醒又矛盾地度过了一年的光阴。


四月的一天。一个下山去买粮的同学告诉庞涓,魏国把首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来了!并向庞涓描绘他看到的轩辕銮驾、涂金描银、战旗蔽天、一泻百里的壮美景观。


这个消息令庞涓一夜未眠。半夜,他一个人爬起来悄悄出了石屋。外面很冷,山风刮来,他连打几个哆嗦。他登上一处山坡朝东北方向眺望。天黑沉沉不见五指,眼前什么也看不见。可庞涓心明眼亮,他在心里看清了大梁城里正烛火辉煌、歌舞翩迁、美女如云、酒盏横举。


庞涓从没进过王室的宫中,没见过他们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会想,会假设。他甚至想,假如他现在去晋见魏王,向他提出富国之道、强兵之道,他一定会委他以重任。真有这一天,那王宫生活离他还远吗?


庞涓把自己的未来总设计得十分美好,期望过高贵生活和期望成就栋梁之材是相一致的,因此,为了这个目标,庞涓更加刻苦学习兵法。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鬼谷先生坐在一块山石上看几个学生练习剑术。几个学生有的在树林洼地里,有的在朝阳的山坡上。他们手舞双剑或单剑,时而如燕子上下翻飞,左扫右剪;时而像疾火流星变化多端,瞬息难捕。夕阳照在山林里,照在远山近溪上。远山,层林尽染,由近及远逐次现出变化多样的色彩;近溪,流水潺潺,一路叮咚去向山涧深处。鬼谷子望着他的学生们认真做功课,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鬼谷子在这山里住了多久,他已记不清了。世外的尘嚣、功名的引诱都不能使他动心。他自从隐居这片山林后,养身修性、研读兵法、著书立说、收徒授课、种菜收粟便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虽然身在尘世之外,但对于尘世之中的国家,君王、政治、经济和战争却心如明镜一般是非分明,曲直有度。


自他隐居后,各国的不同主张的学者都纷纷慕名来拜会他。有的是过去结交的朋友,有的虽未谋过面却听友人提起过,因此,鬼谷子可谓身居深山中,胸怀魏,赵、韩、燕、齐、楚、秦。他收徒授艺的目的也正是把自己的才智本领通过徒弟们去献给社会,作用于国家的强盛发展。


鬼谷子望着他这几个学生,揣测着谁将来可以领兵打仗,谁将来可以作国相,谁也许一事无成。想着,看着,不觉有些困乏之意。他起身欲回屋去休息,却见孙伯灵和庞涓不练剑术,立在树林里争论不休。鬼谷子起身朝他俩走去。


孙庞二人见鬼谷子先生到了跟前,忙收住话口,叫“先生!”


鬼谷先生问:“我看你们争论得脸红耳赤的,什么事?说给我听听。”


庞涓退后几步,谦恭地说:“先生,我们没争什么。”


鬼谷先生又问孙伯灵:“怎么,不想让我长长知识?”


孙伯灵忙回答说:“先生您误解了。我和庞贤弟在议论您上午留的思考题。”


鬼谷先生高兴起来,他为他的这两个学生如此兢兢业业而振奋。他说:“那就赶紧说给我听听。”


庞涓见鬼谷先生以赞许的目光期待他和孙伯灵,就想不能让先生小视了自己,于是抢过话题说:“先生,我和仁兄伯灵讨论的问题是您上午讲解的《道德经》中‘俭武’篇和‘偃武’篇。”


鬼谷把两个学生招呼到身边,席地而坐说:“来,细说给我听听。”


庞涓坐于鬼谷先生右边,孙伯灵坐在鬼谷先生左边。庞涓对伯灵说:“仁兄比我有见识,还是仁兄先说。”


孙伯灵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策略,因此鼓舞庞涓先说。庞涓不知是计,正巴不得鬼谷先生听自己阐述,“先入为主”,因此,孙伯灵话音未落,他就侃侃而谈起来。


庞涓说:“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还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又一句的意思是:兵器呵,这不吉祥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我这样解说对吧?先生?”


鬼谷先生点头赞同。


庞涓又说:“我就不赞成老子的说法,如果能够用仁义、用善和柔或所谓的‘道’治理天下,那么,几百年来,这么多的贤明君主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把国家治理好,不使国家被别人兼并的呢?可见,‘不以兵强天下’只是老子前辈的一个愿望。现在社会,各国战事频繁,别说每天,就是每个时辰都有人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看是不是有机可乘、有利可图。就说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 年),郑庄公为报桓王免其乡士之职的怨仇,率军攻打宋国,捎带把戴国(今河南商丘市)吞井了,一回手,又把宋、卫、蔡三国人马打个落花流水。至此,庄公开春秋兼并之先河。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 年)


周天子为整顿纲纪,恢复王室威信,起诸侯之兵伐郑。庄公不惊,以击弱的原则迎接王师。庄公之军先出击战力最弱的陈国军队,又击蔡国、卫国军队,随后攻击王师左右两翼,然后从两翼包围进攻王师,把王师打得弃甲曳兵而逃,桓王中箭负伤。庄公自此远交强齐,近攻卫、宋、戴、陈、许等诸侯,成为春秋初期之首霸。这能说他不是以兵强天下吗?能说他不是靠军队,靠手中的武器来建立霸业吗?以仁,以‘道’只会挨打,只会白白等着别人来收取地里的庄稼,占领本国的城邑,掳掠本国的人民。因此,依学生理解,要成就大业,就要依靠军队,依靠战争,依靠武器,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不被别人抢占,人民不被别人驱使,国家不被别人吞并。这是学生对上午先生所教的圣人学说的一点浅薄理解,望先生赐教。“


庞涓的阐述,初听似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鬼谷子不用细想,在心里就已全面否定了庞涓的理解。假如说鬼谷子曾经喜欢过庞涓,不如说曾注意过庞涓的学习精神。他从来没指望这个学生会有所成就,会对哪个国家有所贡献,会给他这个当先生的带来荣誉。这时他把目光落在孙伯灵身上,想听听他的理解。


庞涓对战争的理解可谓经过了深思熟虑。今天敢于坐在鬼谷先生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也是鼓足了勇气的。学为所用,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他拜于鬼谷先生足下学习兵法剑术,就为有朝一日谋取功名、光宗耀祖。学习兵法就为将来统帅军队,征战沙场,没有胆略、没有勇武气概是万万成不了大事业的。庞涓回答完先生,不觉身上出了一层冷汗。他望着鬼谷先生,等待先生赞扬他的见解独到深邃。然而,鬼谷先生只是皱了皱双眉,什么也没说。


听见先生让孙伯灵谈理解,他心里泛起莫名的酸楚。为了不让先生看出他的不悦,他也催促着孙伯灵说:“仁兄,该你说了。”


孙伯灵并不十分想在鬼谷先生面前高谈阔论对老师授课的理解,尤其不想在先生面前阐述与庞涓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不好意思地对鬼谷先生说:“我还没有考虑好,今天就不说了。等我有了想法一定向先生汇报。”


鬼谷先生摇着头说:“不可能没考虑好。该不是怕我学到你的本事吧?”


孙伯灵羞愧难当,急忙说:“先生过谦了!学生实在是没有想好。”


鬼谷先生仍然不信:“那就简单告诉我,庞涓的说法你称赞吗?”


庞涓知道孙伯灵的观点与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因此只期待鬼谷先生的最后裁决,并不想听孙伯灵说些什么。然而,他万没想到,孙伯灵说:“我赞成庞涓的说法。”


鬼谷先生锐利的目光如剑一般射向孙伯灵。


只一眼,鬼谷先生就将孙伯灵的五脏六腑看个透明:孙伯灵在违心地附合庞涓之说,在有意维护庞涓的威信!他不想让先生看出他比庞涓才高一筹、学加一等。可是,即使这样,对庞涓也不会有丝毫教益,而对于伯灵自己将失去一次向先生求教学习的机会。鬼谷子在心里说:孙伯灵呵孙伯灵,你心地太善,即使满腹学问、浑身武艺,又怎么能统兵打仗,惩恶扬善?


鬼谷子看看天色已晚,伸了个懒腰,说道:“今天就说到这吧,我累了。”


说完起身朝石屋走去。


孙伯灵明白先生的心意。他知道鬼谷先生对于他所寄予的是如何厚重的期望!他坐在地上没动。他十分惭愧,为了不使同学丢脸,而失去先生的信任不是因小失大吗?如果因此而得不到先生的青睐,那么,他在这里的使命就到此完结了,就凭现在本事,他又能干什么呢?他深知自己浅薄,深知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他在心里责怪自己做错了事。


庞涓见鬼谷先生对他的认识没留一句话,似像生孙伯灵的气拂袖而去,心里也迁怒起孙伯灵。他说:“仁兄,我一直对你很敬重,敬重你的人品和才智。可是今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你!”说完,也拂袖而去。


孙伯灵被先生和同学抛弃在草地上,羞愧得无地自容。


直到太阳落到山那边,他仍然坐在草地上检讨自己。


夜渐渐深了,露水打湿了孙伯灵的衣衫,冷风侵透他的肌肤。他望着黑洞洞的山林,听着虫和蛙的嘶鸣,突然想起家乡,想起他不告而别的妻子和儿子。妻子并没任何过错,她贤惠、能干、守妇道,可是她不但要承受战乱的纷扰和伤害,还要承受他给她造成的失去丈夫的痛苦,他对不住她!还有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便失去了父爱,被父亲抛弃。他将来还能见到他们吗?


他们一家人还能团聚吗?他背井离乡,寻进深山拜师学艺正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过日子呵!正是为了千万人家下受战争的侵害而平平安安过日子呵!


孙伯灵打起精神要去向先生磕头认错,请鬼谷先生原谅他的无知,正要起身,却被一只大手有力地按住了。


孙伯灵抬头一看,正是银须白发的鬼谷先生。孙伯灵纳头磕拜,说:“请先生原谅学生无知,学生不是故意关闭心肺,实是担心……”


鬼谷先生打断他的话,扶他一同坐下,意味深长地说:“伯灵呵,我知道你心地善良,性情敦厚,可战争不是开玩笑,战争是不能用善心去对付的。


非大智大勇者,不能统帅军队,指样打仗;非大智大勇者,不能掌握战争主动权,取得战争的胜利呵!“


孙伯灵平时也听过先生说这几句话,可此时再听却悟出更深更多的道理。鬼谷先生深夜不睡,而对他谆谆教诲,用心良苦啊!实在是孙伯灵三生有幸。他感激鬼谷先生的深情厚义,更牢记先生的肺腑之言和殷殷期望。


鬼谷先生拉着他的手又说:“庞涓所说的‘靠兵力逞强于天下’,我实难赞同。我想你的理解会强于他许多。你却说与他想的一样,我何止是生气,我更伤心啊!你是孙武的后代,孙武的风范唯你承接、继续,难道你让我指望别人吗?”


孙伯灵羞愧万分。他跪在鬼谷先生膝前说:“先生,是学生浅薄,请先生原谅学生一回。”


鬼谷先生把孙伯灵拉到自己身边坐下,说:“好吧,咱们就接着这个话题,说说你的理解。”


孙伯灵见鬼谷先生终于消了气,愉快地应着紧靠先生坐下,说:“今天上午先生所授的课,学生反复学习研磨。老子李耳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以,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这段’俭武‘的大意是: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能靠武力逞强于天下,如果用兵总会有严重后果的。军队打过仗的地方,田野就会长满荆棘。大战过后,必然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目的,并不敢用兵力逞强。而达到目的不要自高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要认为是出于不得已,更不能逞强,兵力强盛就要走向衰败,这就叫做兵事不合于‘道’,不合‘道’很快就会灭亡。……“鬼谷子先生说:”解释得不错。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孙伯灵说:“我十分赞同老子的观点:以道佐人君,不以兵强天下。凡统军打仗,胜利了,就能保存国家,延续世系。打败了,就要割地而危害国家。因此,战争是大事,要百倍重视。轻率好战,以兵力逞强都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不能随心所欲、穷兵默武。就说三家分晋前(三家指晋国的三家大夫赵、魏、韩。公元前453 年,三位大夫把晋国分成赵、魏、韩三国,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这一年开始),晋国最强、最有实力的大夫是智伯。


可是,晋哀公四年(指公元前453 年),智伯无缘无故以武力威胁韩康子,索求领土,韩康子没办法,割万家之邑给智伯。智伯又以同样手段向魏恒子索求土地,魏恒子害怕他举兵讨伐,只好也给了万家之邑。智伯仍不死心,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不给,逃跑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晋源镇),智伯就率领智、韩、魏三家之兵包围晋阳,决汾水灌城。只差三版(高二尺为一版)就要淹没城墙时,赵、魏、韩三家突然联合起来,大破智伯军队,杀死智伯,灭除智氏,瓜分智伯的土地。这便是背弃道而用兵力逞强的结果。“


鬼谷先生静静听着孙伯灵的阐述,只偶尔赞同地“嗯”一声,生怕打断了孙伯灵的思绪。


孙伯灵话锋一转,又说:“但是,我仅能对老子先生所说的不可强兵于天下的思想持一半的赞成态度。”


鬼谷子急切地问:“为什么?”


孙伯灵说:“我觉得老子先生所说的不可强兵于天下,只对了一半。战争、武力不可背弃‘道’而不加以约束,只一味好战,贪求胜利,最终难逃灭亡。这是对的。但是,战争既然是关系国家存亡安危的大事,也就是除暴乱、禁争夺,实现和巩固国家一统的重要手段。前人中的明君圣人无不都是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谨慎行事的。远的五帝和三王不说,就说近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当初商纣王昏庸无道,刚愎拒谏,残暴成性,沉迷酒色,导致人臣离心,贤士远去,只有小人投其所好、弄权犯奸。小人当权,必然众叛亲离,诸侯起事。文王首先征伐犬戎、密须(西北地区部族),又打败耆国(今山西省黎城县)、崇国(今陕西省户县东)。几年后,周武王利用商纣王朝内乱之际,乘机率领诸候联军,以武力攻伐消灭商纣,分封诸候,完成了周祖一统天下的宏伟志愿。这就是战争的结果。这就是以兵强天下。这样的战争就是有‘道’的战争。有‘道’则必胜。”


鬼谷子双目烁烁放光。夜色里,他凝望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模糊脸庞,静静地听他阐述他对“战争”、对‘道’的理解,心头涌上一阵阵惊喜。


鬼谷子在心里说:“孙武果然后继有人啦!”


鬼谷子丝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在这山风还寒的深夜,在密匝匝的参天古树下,他向孙伯灵一个人传授着他一生学到的本领。露水浸湿了老人的衣衫,虫蚊不停地袭扰着他,黎明的曙光悄悄出现在东面山头,树间的小鸟飞出巢穴觅食鸣噪……这些都没能打断他的谈话、授课。


孙伯灵更是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智慧老人头脑中的知识和智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