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水经注》卷二十一 汝水


【题解】


汝水今称汝河,不过是淮河的一条小支流,却单独设置一卷。这里当然不能排除像卷十八《渭水》一样,是否在《水经注》全书亡佚了五卷以后的分析。但另一方面,古代的汝水与当今的汝河不同,当时是淮河的一条大支流。《水经》说此水“又东至原鹿县,南入于淮”,原鹿县在今安徽阜南西南。所以汝水确实是淮水当时的大支流。现在的汝河与《水经注》记载的汝水流路已不一致,现在的汝河已成为淮河支流颍河的支流,河流也分成两支,北汝河在今河南商水附近注入颍河,南汝河在今河南新蔡附近注入洪河,已经成为淮河的二级支流了。


【原文】


余以永平中蒙除鲁阳太守 ① ,会上台下列《山川图》 ② ,以方志参差 ③ ,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 ④ ,难以取悉 ⑤ ,既在迳见 ⑥ ,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⑦ ,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 ⑧ ,西即卢氏界也 ⑨ 。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又东流迳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 ⑩ ,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 ⓫ 。又东届尧山西岭下 ⓬ ,水流两分,一水东迳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 ⑬ 。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


【解读】


这一段《注》文很有价值。首先是“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这两句。第一句说明当时北魏朝廷已经有了它所管辖范围(即所谓北朝)的各地《山川图》,按《注》文所说,是要各地从事核实的。对于郦道元来说,基于他对山川地理的爱好和处事的认真负责,所以他是亲自踏勘校正《山川图》内容的。《注》文中“岩鄣深高”一段,都是他的踏勘记录,文字显得特别生动,而汝水的河源也获得正确的考实。第二句在于“方志”一词,《水经注》出现这个词汇,全书共有两处,第一处在此处,第二处在卷二十二《渠》篇。《水经注》是我国古籍中第一次使用“方志”这个词汇,同时也可以证明当时确已有“方志”的存在。方志后来成为中国地方文献的主要体例,遍及各府(州、郡)各县,这二十多年来全国又大兴修志之风,所以《水经注》出现的这个词汇,实在至关重要。


【注释】


①除:拜官。鲁阳:古郡名。北魏置,治今河南鲁山。②上台:朝廷,上级。《山川图》:当时各地的山川地图。③方誌:有关地方风俗、物产、舆地等记载的书籍。誌,记载。参差(cēncī):不一致。④此等:奉命探寻源流的人。学徒:学人,读书人。⑤取悉:获取全面情况。⑥迳见:经历亲见。⑦汝水:古水名。今称汝河,淮河的支流。鲁阳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鲁山。⑧裁交:罕至。裁,稍微。交,交错。⑨卢氏: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卢氏。⑩筠(yún):竹子。⓫尹公度:尹轨,字公度,是周朝有道之士,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纬,后到太和山中,仙去。栖神:死后安息。⓬尧山:在今河南汝阳西南。⑬滍(zhì)水:古水名。即今河南鲁山、叶县境内的沙河。


【译文】


我在永平年间(508—512)受命出任鲁阳太守,上任时正逢上级官署要求各地列出《山川图》,因地方志说法各不相同,就命我们探寻诸水的源流。参加工作的既不是专家,就很难获得详尽正确的情况,本人既然亲自参加了实地考察,因而不得不作些具体说明。汝水发源于西面鲁阳县大盂山的蒙柏谷,那里重峦叠嶂,峡谷深幽,石径崎岖,人迹罕至,西边靠近卢氏县边界。汝水向东北流经太和城西,又东流经过城北,左右两岸青松成行,绿竹和翠柏枝叶相接,这是尹公度安息的地方。汝水又东流到尧山西岭下,分为两支,一支向东流经尧山南,叫滍水。就是《水经》里所说的:滍水发源于尧山。另一支向东北流,就是汝水,流经蒙柏谷,两边幽谷争深,山峰竞高,川流两岸都是密密层层的青松和茂盛的翠柏,浓荫覆盖着群山和水滨,因而人们称为蒙柏谷。


【原文】


汝水又东南迳下桑里 ⑭ ,左迤为横塘陂 ⑮ ,又东北为青陂者也。汝水又东南迳壶丘城北⑯ ,故陈地 ⑰ 。《春秋左传》文公九年,楚侵陈,克壶丘,以其服于晋是也。汝水又东与青陂合,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慎陂 ⑱ 。右沟,北注马城陂,陂西有黄丘亭。陂水又东迳新息亭北 ⑲ ,又东为绸陂;陂水又东迳新息县 ⑳ ,结为墙陂;陂水又东迳遂乡东南而为壁陂㉑ ;又东为青陂,陂东对大吕亭。《春秋外传》曰 ㉒ :当成周时 ㉓ ,南有荆蛮申、吕 ㉔ ,姜姓矣 ㉕ ,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吕亭,故此称大也。侧陂南有青陂庙,庙前有陂。汉灵帝建宁三年,新蔡长河南缑氏李言 ㉖ ,上请修复青陂,司徒臣训、尚书臣袭 ㉗ ,奏可洛阳宫㉘ ,于青陂东塘南树碑,碑称青陂在县坤地 ㉙ ,源起桐柏淮川别流 ㉚ ,入于潺湲,迳新息墙陂,衍入褒信界 ㉛ ,灌溉五百余顷。陂水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东南迳白亭北,又东迳吴城南 ㉜ 。《史记》: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 ㉝ ,胜入居之,故曰吴城也。又东北屈迳壶丘东而北流,注于汝水,世谓之薄溪水。汝水又东迳褒信县故城北而东注矣。


【解读】


这一段《注》文记叙的地区是一个湖泊区,其中有的湖泊是在低洼地区因河水水源积水形成的,有的则是经过人工拦阻(如同现在的水库)而形成的。《注》文提及的褒信县,在今河南息县以东,是一个河湖密集的地区。郦道元是主张保护河湖水体而反对围垦的,在卷三十《淮水》篇还有更好的例子。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地特别是原来河湖较多的地区,城市中填河为街,乡村中围湖垦田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严重。水有咸淡之别,人类所特别需要的淡水资源十分稀缺。从郦道元保护河湖的思想表现中,足见他对此是有充分认识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时期的河湖填废深刻反省,设法纠正和弥补。


【注释】


⑭下桑里:在今河南新蔡东。⑮迤:延伸。横塘陂:在今河南新蔡东。⑯壶丘城:古邑名。故址在今河南新蔡东南。⑰陈: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⑱慎水:在今河南正阳南。慎阳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正阳北。上慎陂:在今河南正阳东。⑲新息亭:在今河南息县。⑳新息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息县。㉑遂乡:熊会贞认为当为“阳遂乡”。在今河南新蔡。㉒《春秋外传》:即《国语》,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有人认为《左传》、《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左传》为传《春秋》之书,故称《国语》为《春秋外传》。㉓成周:指周公辅佐成王的兴盛时代。㉔荆蛮: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申:古国名。姜姓,周封伯夷之后于申,春秋时灭于楚,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吕:古国名。周代姜姓之国,后为楚所灭,故址在今河南南阳西,或以为在河南新蔡南。㉕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以为姓。㉖新蔡: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新蔡。缑(ɡōu)氏: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偃师南。李言:东汉灵帝时河南缑氏县人。㉗司徒: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训:即许训,东汉灵帝时人,字季师,平舆(在今河南平舆)人。尚书:官名。战国时置,东汉时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袭:即闻人袭,东汉灵帝时人,姓闻人,名袭,字定卿,沛国(在今安徽濉溪)人。㉘可:批准,应允。㉙坤:古以八卦定四方,西南方向为坤。㉚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西南。淮川: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㉛褒信:古县名。东汉置,治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㉜吴城:故城在今河南新蔡。㉝子西:楚平王子公子申,字子西,为令尹,死于白公之难。太子建:楚平王子。胜:楚平王孙,太子建子,号为白公。吴:古国名。传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句践所灭。


【译文】


汝水又东南流,经下桑里,向左面分支流出的是横塘陂,又东北流,是青陂。汝水又东南流,经壶丘城北,这是昔时陈的地域。《春秋左传》文公九年(前618),楚国入侵陈,攻下壶丘,因为陈臣服于晋。汝水又东流,与青陂汇合,青陂水上流在慎阳县的上慎陂右沟承接慎水,北流注入马城陂,马城陂西有个黄丘亭。陂水又东流,经新息亭北面,又东流是绸陂;陂水又东流经新息县,积成墙陂;陂水又东流经遂乡东南,形成壁陂;又东流形成青陂,青陂东对大吕亭。《春秋外传》说:成周的时候,南面荆蛮的申、吕二国都姓姜,最初受封在这里的是蔡平侯。因西南有小吕亭,所以此处称为大吕亭。陂塘旁边,南有青陂庙,庙前有池塘。汉灵帝建宁三年(170),河南缑氏李言任新蔡县官,向朝廷请求修复青陂,司徒许训、尚书闻人袭在洛阳宫向皇帝上奏获准,在青陂东塘南立碑,碑文说青陂坐落在该县西南,发源于桐柏山淮川的别支,最后汇入潺湲,流经新息县的墙陂,流入褒信边界,灌溉田地五百多顷。陂水又东流,分为两支,一支南流注入淮水,另一支东南流,经过白亭北面,又东流经过吴城南面。《史记》说:楚惠王二年(前487),子西把太子建的儿子胜召到吴国,胜后来就长居于此城,所以称吴城。又向东北流,经壶丘东而北流,注入汝水,人们称为薄溪水。汝水又东流,经褒信县老城北面,然后又向东流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