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清十二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23)宣 统


光绪帝被囚瀛台,慈禧太后另立皇位继承人。


溥儁与溥仪谁喜谁悲?


立嗣、废储、再立,面对垂死的封建王朝,独裁太后无力回天;


登极、退位、复辟,身处剧烈的社会变革,清朝末帝溥仪心愿难随;


国民、战犯、公民,昔日的大清皇帝最终成为自食其力的共和国公民。


独揽朝纲、任人为亲的慈禧太后,在光绪帝临终之际,慌忙选择溥仪作为大清王朝的接班人。将一名三岁的幼童推上皇帝宝座,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是跌宕坎坷的,他的感情生活也是复杂神秘的,清王朝的两点历史巧合颇为神奇,也留给后人许多想像的空间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引领我们回首风雨飘摇的宣统王朝,讲述末帝溥仪的跌宕人生。


(全文)


今天讲清十二帝最后的一位皇帝,宣统皇帝,宣统皇帝在清朝这十二个皇帝当中,我想有五个特点,一是十二个皇帝当中最后的一位皇帝,二是登极时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四是没有庙号谥号的皇帝。五是没有皇陵的皇帝。所以我说宣统皇帝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当中,有这么五个特点。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其实是历史的偶然。在光绪帝去世前,皇储并非是溥仪。


上一讲我们讲到光绪,讲到“戊戌政变”,“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程序上怎么做,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就是既继承同治又继承光绪,并且传话,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绪之间要搞一个仪式,就是光绪皇帝要举行禅位大典,同时举行大阿哥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发生了义和团事件,载漪就是大阿哥的父亲,支持义和团,说义和团是益民而不是乱民,义和团冲到了东交民巷使馆区,杀了日本驻华使馆的叫杉山彬,还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事情闹大了,接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在慌乱之中带着光绪西逃,载漪和大阿哥溥儁随驾西逃,慈禧在逃到大同的时候,懿旨载漪为军机大臣,又往西走,走了不远,慈禧变卦了,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这场乱子,祸首就是载漪,革去载漪军机大臣职务,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回銮,回銮的路上,还没到北京呢,慈禧宣布大阿哥溥儁的父亲载漪有了过错已经进行了处罚,他的儿子不应该再做大阿哥,就废除“大阿哥”这个名号,回到北京之后,这个大阿哥溥儁就不能在皇宫里了,归宗,还归到载漪名下,这样“大阿哥”就废了。


废了以后慈禧年龄越来越大了,光绪又没有儿子,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又不好,光绪被囚在中南海的瀛台,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病重,慈禧就又传下懿旨,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将来入继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


那慈禧为什么选中了溥仪,就是宣统继承皇位?我想还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是从爱新觉罗的血统说,溥仪的父亲是载沣,溥仪的爷爷是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是奕詝就是咸丰,第五个儿子就是刚才我们说那个载漪的父亲溥儁的爷爷。道光这几个儿子,对近代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三个,第一个是老四奕詝,就是咸丰,第二个是老六奕訢恭亲王,第七个就是奕譞,醇亲王奕譞就是溥仪的爷爷。醇亲王奕譞他们家一共出了两个皇帝,第一个皇帝是光绪,上次我们讲了,第二个皇帝就是宣统,老醇亲王就是奕譞故去之后,就是由小醇亲王载沣世袭的王位,醇亲王奕譞他儿子当中除了死的,除了过继的,死了三个,过继出去两个,继承皇位光绪一个,就剩一个了,就剩载沣了,将来皇位继承只有载沣这个系统没有别人了,因为光绪没儿子入继了。那么载沣怎么和慈禧又搭上关系了?这里面也有奥妙,慈禧很早就看上载沣了,慈禧的心腹重臣就是荣禄,荣禄有个女儿,叫瓜尔佳氏,慈禧很喜欢就收养在宫中,很喜欢这个女孩子,又视同己出,就把这个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这个时候载沣他的继母,他叫庶母,载沣的庶母已经给载沣定亲了,纳彩定亲,那慈禧太后又懿旨和瓜尔佳氏结婚,就很为难呢,这面是订婚了,这面是慈禧太后的懿旨又不敢违抗,这不两难吗?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载沣已经定亲的那门亲事退掉,接受了慈禧的这个养女瓜尔佳氏,做醇亲王载沣的福晋,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对乾隆一样,荣禄既没有学历,又不是进士状元,又没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先是协办大学士,后来是文华殿大学士,就是首席大学士,荣禄的女儿慈禧认作养女,把她嫁给载沣,生了儿子,就是溥仪,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光绪也好,宣统也好,他们都是在两个关系的结合点上,就是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两个关系的结合点上,来选了光绪和宣统,这样就在光绪三十四年,光绪死的前一天,就决定由溥仪来继承皇位。


十月二十日光绪病危,慈禧懿旨,就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当天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太监就到了醇亲王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那个地方,实际上当时北府比这个面积大多了,这一天晚上醇亲王王府家里头是乱成一团,当时宣统才3岁呀,溥仪才3岁呀,一个生人,他不管你是军机大臣,还是太监,你抱他他不干,他就哭啊,他的奶奶是不舍得这孙子抱走,我在这里插一句,醇王府有一个习惯,头生的孩子满了月之后归奶奶带,不归母亲带,所以溥仪小时候是他奶奶带大的,乳母给喂奶,奶奶把他带大,后来溥仪回忆说,晚上就是在王府的时候,晚上溥仪睡着这奶奶不放心,过来看看这小孙子,穿的鞋是木底鞋,她怕这木底鞋“嘎吱嘎吱”响,把孩子吵醒了,光着脚慢慢轻声地进到溥仪睡觉的小屋,看看这孩子睡得是不是安稳呢,天冷了,被子蹬了是不是给盖上,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突然就要把孩子抱走,这奶奶一下就昏过去了,整个醇王府是乱作一团,溥仪被抬进宫,到了中南海,慈禧在这时候是在仪銮殿,3岁的溥仪抱到中南海第一件事情是到光绪的养心殿去叩拜,光绪这时候已经死了,第二天叩拜光绪已经死了,3岁的孩子看到一个死尸停在那个地方,还要哭,就是又哭又害怕,完了以后,又把他抱在慈禧这儿,慈禧是死之前一天的人,看着这么一个又病又老的这么一个老太太,又病又老又生疏这么个老太太吓得就哭,慈禧哄他也没有气力哄了,这是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也死了,光绪的灵是停在乾清宫,慈禧的灵是停在皇极殿,大冷的天把3岁的小溥仪一会儿把他抬到乾清宫在光绪的遗体面前哭,一会儿又抬到皇极殿在慈禧的遗体面前哭,后来溥仪回忆说,又冷又怕,又惊,又吓,就哭得一塌糊涂,就简直是折磨这么一个3岁的孩子,折腾完了之后,到十月初九,要举行宣统皇帝登极大典,这大典在太和殿,按照规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见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十一月初九很冷,阴历十一月初九,折腾半天,把他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3岁的孩子他又坐不稳,也坐不住啊,他父亲就单腿跪在宝座下面的旁边扶着他,哄着他,他不懂啊,下面跪着文武大臣,3岁孩子哪懂啊,他照哭他的。隆冬的寒天啊,他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可见宣统登极的这个场面的情况。溥仪有段回忆,我给大家读一下:“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登极大典刚结束,满朝文武官底下是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回家了呢,怎么说快完了呢?大清王朝亿万斯年怎么快完了呢?说这预示着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这一次登极大典没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庆欢乐气氛,笼罩着一片悲哀的气氛。


宣统登极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从3岁到6岁,虽然时间不长,朝内朝外发生大事件很多,仅仅《宣统政纪》就写了一本大书,我想,这三年的时间事情千头万绪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先生当选为总理,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准备做一点改革,但是又说,民智未开,老百姓觉悟不够,还要往后推推再说,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宣统二年,连续爆发了各地的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武汉新军发动起义,胜利了,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历史上就称作“辛亥革命”,接着湖南等各省纷纷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纪年改用公元纪年,废除宣统年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就和清朝政府谈判,孙先生决定让袁世凯接任他的大总统,南北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宣统退位。


宣统退位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起草之后,袁世凯看过,隆裕太后看过,最后正式发布,这个很重要,它大意是这样的:“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条件,当时是有条件的,我把这个条件说一下,第一《关于清帝优待条件》,大意是:“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条皇帝的尊号不变,还照称,但限在宫内,有点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来了。第二条是钱,每年给四百万两银子,供你们生活费。第三,你们住在故宫里头,将来再搬到颐和园住。第四,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服务人员一律不动,但是不许再招太监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来的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一场革命来说这五条是比较优厚的。


宣统退位之后,旧清室那些势力不甘心,总在想法找机会来复辟,到民国六年,找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时候袁世凯死了,大总统是黎元洪,国务总理是段祺瑞,他们俩意见不一致发生争论,历史上叫做“府院之争”,黎元洪就召张勋到北京来,这个张勋他参加过中法战争,是个参将,后来就升到副将,他很长时间是跟着袁世凯,天津练兵的时候张勋就跟着,袁世凯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官,叫“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一直忠于清朝,他不剃辫子,不剪辫子,所以他被称作“辫帅”,他那个军队也留着辫子,所以叫辫子军,张勋到了北京之后,6月,因为这时候已经用公历了,6月30日晚张勋康有为等就进宫,见溥仪,张勋和溥仪有一段对话,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不堪当此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极做了一番事业。”溥仪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就定了复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历1917年7月1日,溥仪就是宣统,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殿,很好,现在留下照片了,溥仪封了一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谓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时候北京城里有的地方也挂起了龙旗,有的人又穿上长袍马褂,原来盘在头上的辫子现在也放下来了。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外国驻北京的使馆也表态,反对,讨伐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张勋只有三千个辫子兵,不堪一击,兵败之后张勋就逃到外国的使馆去了,藏起来了。


我们的教科书,许多的专著,大量的论文都把这次事件叫做“张勋复辟”,我想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讲?“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意思就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说“张勋复辟”就是恢复张勋君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仅仅是个安徽督军,有何辟之可复呢?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


宣统复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故清皇室没有想到,带来个什么后果呢?就是民国人士认为,溥仪不安分,在民国的范围里面,紫禁城里面还留了一条辫子,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个想法,要把溥仪从紫禁城里面赶出去,把他复辟的辫子给剪断。


民国13年,1924年冯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军队改成国民军,他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他提出来,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派了谁呢?派了北京警备的总司令陆钟麟,带着人就到故宫,通知溥仪限两个小时搬出皇宫,溥仪觉得太突然了,也来不及准备,就要求延长,溥仪就要跟醇亲王载沣商量,跟有关的皇族商量,这时候电话切断了,后来陆钟麟说可以延长二十分钟,再晚的话就打炮,内务府大臣绍英急急忙忙又跟溥仪商量,这个时候醇亲王也来了,溥仪就草草地在协议书签了字,坐了五辆汽车,从故宫就开出来,一直开到醇亲王府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的地方,这就应了他登极的那句话,要回家,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仪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张园,住静园,1931年就到了东北,1932年做了伪满洲国的执政,1934年做了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联军队到了东北,日本投降,溥仪作为战犯就到了前苏联,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仪就回到国内,这时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溥仪就收管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溥仪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仪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因为肾癌病故享年61岁,溥仪故去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商量骨灰怎么办?商量的意见就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后来国内的文化环境有了改变,政协给溥仪开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宝山的革命公墓。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龄,后来跟溥仪离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我们中华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两千三百一十二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


最后有两点巧合我说一下,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就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这个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那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已经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清朝十二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宣统,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