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斯同(1638-1702)张廷玉(1672-1755)等几百人 | 成书时期:清 连绵100年修完 | 章节:共1部 |
表第1 诸王世表一 | 表第2 诸王世表二 | 表第3 诸王世表三 |
表第4 诸王世表四 | 表第5 诸王世表五 | 表第6 功臣世表一 |
表第7 功臣世表二 | 表第8 功臣世表三 | 表第9 外戚恩泽侯表 |
表第10 宰辅年表一 | 表第11 宰辅年表二 | 表第12 七卿年表一 |
表第13 七卿年表二 |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和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 《明史》的编纂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开始编纂工作。由于国家初创,诸事丛杂,编纂工作多次中断,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才正式开始大规模修史。康熙诏举博学鸿儒143人,成立明史编纂小组,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完成定稿 。 《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尽管《明史》中存在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它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广泛好评 。 《明史》的编纂历时百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修阶段、康熙时期的修史工作、雍正时期的修订以及最终定稿。编纂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史学家如张廷玉、张玉书、王鸿绪等人都参与了编纂工作,其中万斯同的贡献尤为突出 。 《明史》的出版信息包括出版时间、出版社以及装帧等信息。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共二十八册,装帧为平装,豆瓣评分为8.9分,评价较高 。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史学家。 万斯同出生于一个累世勋臣的家庭,自小便展现出对经学的浓厚兴趣。他在黄宗羲的指导下,精通经学,尤其擅长史学,并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最终协助完成了《明史稿》的编纂工作。他在史学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明史稿》的编纂上,还体现在他主编的其他历史著作如《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等。 万斯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史学研究,他还积极培养后学,晚年虽双目失明,但仍口授答问、讲学,深受学者们的尊敬。他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并称为“浙东四大史家”。 万斯同的墓葬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东乌鸦冠山南麓。墓葬在清末被发现后,于1937年进行了修整,并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是安徽桐城人,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大学士张英的次子。 早年经历和教育背景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初授庶吉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担任刑部侍郎,并在处理山东盐贩案中表现出色,次年被调为吏部侍郎 。 职业生涯和主要成就 在雍正朝,张廷玉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并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他还主持编纂了《明史》、《四朝国史》等重要历史文献 。 个人生活和家庭背景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张英是著名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习得秘书心法,成为专制君主需要的人才。张廷玉在乾隆年间因得罪乾隆帝而逐渐失势,最终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并成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 。 历史评价和影响 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对清代国家有决定性影响的政治机构定立了规制,改变了清代固有的权力体系。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后世赞叹敬佩的“军机能臣”。尽管晚年因权力斗争而失势,但他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王鸿绪(1645年-1723年),初名度心,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金山)人,是中国清代官员、学者、诗人。 教育和职业背景 王鸿绪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考取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讲,后升任左都御史,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工部户部尚书等职务。他在官场中因贪污纳贿而声名不佳,屡遭弹劾,最终在雍正元年(1723年)去世。 学术成就和著作 王鸿绪在学术上有着显著的贡献,特别是他在《明史》的编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自康熙十八年开始参与《明史》的修订工作,历时40余年,最终在雍正元年将修订完成的《明史稿》310卷进呈。尽管他在历史上因“攘窃”罪被指控,但这些指控并非铁案,更多是基于义愤而非事实。 文学和书法成就 王鸿绪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风格宗法杜甫,以辞藻华丽著称,多为歌功颂德的雅颂之作。他的书法深受董其昌影响,擅长行书,与董其昌、沈荃、张照等人齐名。他的书法作品《龙宿郊民图》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个人生活和家庭背景 王鸿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王广心及其兄王顼龄、王九龄均入仕为官。他本人以才学敏赡闻名,诗风温柔敦厚,集中多雅颂之作,如《平滇颂》《永清漠北颂》《时巡歌》《万寿无疆诗》等。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字素存,号润甫,是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他是张九徵的次子,长兄为张玉裁。张玉书自幼刻苦读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 仕途经历 张玉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等职位,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并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随皇帝征讨噶尔丹叛乱,参与平定朔漠方略的编修工作 。 学术贡献 张玉书在学术上也有显著贡献。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主持修撰《明史》,并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年)、《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还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并参与调查和处理多起重要案件,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公正无私的精神 。 个人生活与逝世 张玉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告病辞官,但仍被留在朝廷。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在热河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文贞。他的著作《文贞集》十二卷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