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解读】
佛法一时一机,一时一运,今日之机非惠能朝代。佛法以开发智慧,解脱一切烦恼尘劳圆明为目地的。过去、现在、未来永恒不变,但是现在百分之八十九十自称人师者,以佛法树自我,自命不凡,视他人为阿斗,就是不直指人心,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转世,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某某活佛,装得与释迦一般。这叫模佛,不是作佛,这是以装佛相迷人欺人。还有用魔术幻术等,妄称是佛显灵,化人度人,灵验用佛经佛珠镇妖僻邪,说佛是保护神,说佛是神医,赐于人灵丹妙药、佛水、信息物等等。这些属于四果旁门。术、流、动、静的大幻术,与当今魔术不差上下。这些不是佛的真宗正法,同于江湖上的行医术士。真佛机缘是直指人心,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不是单纯的拜佛念经,念佛,是开发自性真如的妙智慧,自性真如是智慧的海洋,亦称如来性海。如来性海,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山川草木,尽在我如来性海之中。如来性海亦称海印。因自然万相尽印在如来性海之中,所以佛性填空不空,包罗万相,即佛光普照,遍十方界,所以称为智慧的海洋。因对大自然的万物认识清晰透明,观察的深刻,理解的透彻,称为大彻大悟大觉人。人的观点是放眼世界,佛用慧观,三界十方遍满虚空,因此称佛为大觉,究竟觉,因其虚空无量,彻悟观之为大觉。地球不过虚空中一滴水,虚空点点之水数不胜数,地球的存亡`对虚空无碍。自性真如的智慧海流出来的水汇成知识的海洋,就是文字书本,是定义之水平,永久不变,只能作为后人的阶梯,再若攀登高峰,妙智慧的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世间一切成果,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智慧是无穷尽的,是无限度的,人类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随着智慧的发挥,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蒸蒸日上,一浪倒比一浪高。佛经是引导人类认识开发智慧海的一个途径,非文化知识学术。佛经中传的是心,不是传经文,念它何用?文字里头去寻明心法。经者路也,按路行,经卷非是作韵调,敲打念唱真好听,由此把佛的明心之路变成了佛乐,甚至当作护身咒,躯邪的妙语,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达摩说: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经喻如烈火,人心是矿中金,火能炼金,但火中无金可得。纯金火无用,因矿若成金,永不成矿,即涅槃。三世诸佛,皆以妙智慧同登彼岸,妙觉圆明,一切经文因心而生,因心而灭,皆是虚假名,当即破之,顿悟真如,即是佛地。
文字渊源出心中,心闻法语慧自通。无字真经是心悟,悟明万理后生经。一切成果慧心造,成果有限慧无穷。引发智慧佛经理,开发入门自心通。离心求智背佛理,心外佛法是幻生。诸法缘相导游语,亲临目地语即扔。无经不能通佛理,见性直了悟玄机。念想之佛障心物,拜佛模形更愚迷。
【原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原文】
"礼本折幔幢"自以为高,心里又没底,要想求教于人,感到有点功。"头何不至地?"还有点不服气,有我罪即生,有我高之相。忘功福无比,心存四相,有负经义。佛无言无相。莲花喻佛心,心生意,意从口发,谓之法音。意属金,金生水是智,金水之气结莲有花香之味,佛本无言无音,莲有清香之味,莲花从口发。住音,执文即是相,心被经转不明佛意,自以为诵经有功。持六祖坛首明经义,惠能法语,门人记载,集结成经,经不在文,理重在心意,因学者昧心,佛说经意在明心。读书不具眼,埋没古人心,经是见性之法,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六祖用心说心法,我们用心闻心法,心心相印,闻至自心,见自本性。经文之使命已经完成,再行即是无字真经。以觉悟为师,自参自悟,自性自度,求理悟真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无字真经实难寻,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自性自度之法是真佛开示,依待他道外法开示,是假佛传法。法达误认为明心是他开示,此是谤经毁佛。觉悟之性就是佛,本自具足非依靠他人开示,今之传法者,以自我有为功法开示他人得功得法,岂知心是万法之源,释迦留于后人明心、指心、印心之路,没有留下成佛之术。今人传法,命学者想佛相,观佛相,求他的相,即是与释迦对立,即是存佛真法,实为谤佛。六祖说:"心是正佛,心邪是魔。"心地光明无佛亦无魔。真佛假佛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求理悟真宗,慧眼观俗,勿被魔欺,不要误入假雷音。羊车喻声闻,鹿车喻缘觉,牛车喻菩萨,白牛车喻一佛乘,三车皆源于一车之本。自佛不悟,外觅三车是失本求末。牦牛爱尾,是自心被自心误,不是被经误,经不误人,人自误,法不迷人人自迷。此不识本自心性之过也。岂不知经文万法皆由心出,不是自心迷是什么?佛性虽居世俗火宅之中,有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但是佛性本无染著。火里红开万朵莲,即"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真宝不在表,矿中藏真金,剖璞即是玉,佛法不要外相寻,出家作僧非佛本质。色身肉体本质是飞尘。释迦正法有三因,因地、因时、教化人。淤泥浊水生莲珍,火宅草舍藏佛身,惠能悟透真空理,执着宗法教条昧明心。在家出家外形有两样,本质同是妙明心。惠能普及真佛理,孝悌礼让,何必参禅打坐炼肉身。心态平衡不守戒,火宅凡夫一悟本来即是法中王,见性直了一步不移到莲台。装相模形之佛可不少,惠能至理辨假真。
人间寺庙有万千,无量佛经数不完。千佛万圣为一事,唯使苍生法性圆。执经不悟本来性,执着文字性乃迁。转至自如真佛地,胜似诵经卷万千。不诵经文不明理,千经万卷为指迷。见性当即立撒手,住经一文心转移。佛法本来无多旨,见性直了化自愚。"我"字不破追佛法,自性圆明永无期。
【原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解读】
佛性是三五成因,精气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合和为一圆性,即《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合理相。万相一性合,万相一性化。人造物质统属思想意识造形,所有物质的形相,类别是无量,设计原理造形原于一性。但是一包含的造形设计原理的功能层出不穷。人类一切万法由心生。不把心当成真佛的人,把以外的诸佛,诸相,诸法作为作佛的成长因素,这种人还自以为是。扪心自问,要真的不明白,可不要妄说,您可以看一看《金刚经》《坛经》《心经》三部佛经的无二法,就是只谈了一个心,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背离真宗的人,再不觉悟,也不能否认事实吧!三部佛经全人类千秋万代公开承认的,经过实践的真理。《金刚经》是成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坛经》指的是妙明心,是登上佛坛之法宝。真佛不信,信那些邪说:"佛是灵感显化者,能在人间显奇,魔术、幻术也都能施展奇术……但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把佛说成神医治病,是万灵神,信息物,信息水,灵丹妙药,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有的人说:佛是保护神,在寺庙之中见过,在空中也见过,在家中也见过,打坐时也见过,睡梦时也见过,从树里、石头里走出来,菩萨也见过,佛珠、佛的符咒,镇妖驱邪也见过……这一切等等不是释迦真宗正教,不是妙觉圆明,明心见性的真佛法,如果把以上当作真佛法的人,失足勿留千古恨,我只能请您把个人的认识与三部佛经对照一下,而后再教人。误已过小,误人罪大。请您三思九思,思之思之再思之……无量的思下去!您真的懂佛法吗?奉告天下所有的信佛者,作佛者,说佛法者,没有释迦牟尼佛,您出生世间知道什么是佛么?如果您离开娘胎开口即说佛法,可以不信释迦,在世界另立佛宗。如果您从释迦那里才知道佛,那就请您自尊。不要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妄"字自已去分析分析,说佛理引经据典。每人悟性不同,说错了还可以原谅,有真经作证;但如果背离三部佛经,根据自我之思想意识胡言乱宣传佛法与三经不符,即是邪宗、邪术、异端。有《心经》作证,三世诸佛皆以自心妙智慧修成佛果。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这样。《心经》之理只有妙智慧是真佛,除此以外无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三身原于一性,三身合一万法归圆,即是一性圆明。三指精气神而言,元神观空通妙,元精知理生智,元气贯三界十方,佛性本来一也。一含个体内五气精气神,三五成性八笔,人类之文字历经改革,甲骨文象形字转入阴阳变化之理的文字。就性字而言竖心"忄"就是精气神的含义,"生"字就是五行的含意。精气神内五气,阴阳变化之理数为八,八为阴之极数。八圆合正体即一性,一是阳之极数,修心是去浊复清,浊阴清阳"修"字本义是修三阴,""去六阴" ",修三阳,去六阴,复九阳"修"字是九笔,九转成真。"真"字体上"十"下"具",十德具备,一性圆明。见闻觉知原是情缘,情缘是六根互用。缘由一性发,三身六根,原于精气神内五气。具见闻觉知,归圆只是一性。一性圆明,就不是四智了,就是妙智慧,即大圆镜智,五是五行,处五官;八是三五成性字,六是六根,七是六根功能原一心互用。归还不动之如心,即真如自性。"性"字体本意即精气神,内五气,离此本质,无性命,谁也没有生命。无"忄"无"生"。性命无所从来,所以三教是圣人皆以三五理数立为宗法,三清五行,三纲五常,三皈五戒都是复自性本明本善之义。为复明之手段,一性圆明了,这个手段也就无用了,因为性本善,由贪欲走向不善。三五宗法是复性本善之用,明者金纯何用火炼?
见闻觉知心起因,四五六识意出门。见闻觉知无停日,神安气宁勿劳神。一念纯诚心平静,视而不见听无闻。三身源于一性分,无分无合如来心。妙觉圆明心喻镜,本来不立圆缺名。万法俱用强名立,自我无影也无踪。捉住一法是心幻,促住二汉障性明。万法归一即佛性,佛性再归即是零。
【原文】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解读】
虚空无限量,空无寂空,空空了然无一物。天地万物不自有。穷理探原,万物万相由空生,空生万物空不减,一物不生空不增,心生万法心不减,一法不生也不空。万理万智万法自心含,摸不着看不清。诗人心中藏诗有多少,无有一人算得清。虚空生万化,不生之时看不清,心空本来无一物,人类物质的万象更新,化形改造由心生,佛分三乘上中下,敲打念唱不悟性理心法,把音声当作佛功课是下乘。不悟理明心,不求理悟真宗,把佛的坐相作为明心见性的功夫是中乘。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妙觉圆明,穷理尽性是最上乘。了然无物,自性自圆明,是真佛宗。
见性应当见四边,四边不见上下观。四边上下都不见,性体究竟何处安?问问释迦性何颜,难说难见实难现。寻遍天涯觅不见,寻者见者在哪边?寻者见者都不现,骑牛寻牛牛无言。见性见者是我性,性见我性本自观。我性本来无一物,性见之性无两般。镜照本镜显何物,见性性见无一颜。
【原文】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自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解读】
此章名主要使人认识:一金身一肉身,金不变质,血肉无常。无常是金钢不坏身之显化,无空,实无源出,无法身,色身无源而生。色是显现,空是藏性。鸡量含鸡的变化因素,吃鸡蛋其中的变化因素也被吃掉了,可谁知?不只是吃鸡蛋,是吃了无数的鸡,我们如何去看这无数的鸡哪!米谷可吃,生虫之米谷可知么?米谷内藏变化因素,一切形形色色用何观察?彻观不到就是顽空么?躯身色相,真空法身,内在变化因素如何?自参自悟吧!人、父母未生前是什么?人降生世间,就只是父母二躯的因素么?百年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顽空么?大地母亲生万物,生消无常,但是永生不绝的生消无常之物的变化,成为形体色相的因素是什么?悟明大地看不到的万物成长变化的因素,不同气,不同体,不同形色,不同味,但是源于大地。人身的差别万千,男女身材高低、美丑、善恶、音声、模样、觉悟高低都不一样,这一切因空而有。空显则有,不显则空,空本质真常不变。空生的无常之物长消生灭,空是永恒的,空生的消长无常之物是永续不绝的,因此大自然的万物不灭,因真空的生机不灭,无真不生假,无假不显真。无真空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真空不显。凡夫认为失躯体叫做死,有躯体叫做生。躯体只是真如自性的生命火花,真如的火花时隐时显,真如自性真空,无显无不显,所以叫做金刚不坏身。金成器是金之相,无相是本原之金。金能变万相,万相本质是金。相有万,金本一,金一切万相皆无,要明此理,便知佛的玄机,万理玄机由心生,彻悟自心万理清,大般若经佛母品,有六十二句法语,六十二见本。
无量虚空本无生,空含生灭相无形。真空无灭生有灭,有生有灭常无停。空含万物源无始,生死变化了无穷。零字起码零字落,一字开始十字行。逢零进一十一进,零前零后无始终。佛性真常化无常,无常万物化真常。千思万念变无穷,心应万念无改更。空包万象空无动,万念千思心自容。
【原文】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痤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枯八年。有僧惟光,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解读】
行思禅师,彻悟佛说的真空妙理,无为大法,万法本无生,无为无所不为的真谛,弘法韶化,号弘济禅师。怀让禅师是大彻大悟之人。"汝足下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惠能以后,佛法真由马祖弘传于天下。怀让、马祖都是继惠能以后的大觉者,怀让禅师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玄觉禅师,大彻大悟者,后称无相大师,可谓真觉者。智隍禅者悟至真空妙理,隍当下即悟:我不会佛法,法本无生灭,心起就生,心伏即灭,法本是心生之幻,执法者会,心法无碍者无会无不会,二念皆心生。释迦拈花本心,明示观花者,返观内照,悟自看花者,这一考核,默默无语是灵犀相通,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无语言文字之色相表达。法传于妙明本心,悟于真空妙理,是无为无所不为之玄妙法,玄还可以说,妙已不可言,施于拈花之相,众人不识玄妙之法,只有迦叶心与佛合和,致中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迦叶是继佛真宗第一代祖,传宗至达摩为二十八代,达摩转东为中华佛宗第一代,惠能是第六代。这一章是僧人方辩为六祖为六祖塑相的一个典故。
佛与凡夫本无分,色转心地生别心。心生心灭非自有,酒色财气即佛心。贪嗔痴爱即佛心,烧香念佛即佛心。参禅打坐即佛心,四心同生不二心。行思坐卧本无禅,心无生灭法无边。怀让禅师失两端,不上不下也不偏。觉禅无觉即是禅,有禅之禅心上残。禅生禅灭非自有,执法为禅慧已偏。
【原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卧轮禅师,执空断念,落入顽空,心被法相所转。
有无即是分别见,断灭即是落顽空。起伏之心心不定,常与不常昧无生。真宗佛法似俗庸,事事物物心自舒。人说我好无轻松,人说我恶嗔不生。是非善恶如不见,天下太平似无听。混沌之心本自在,和光混俗俱担承。无圣无凡好自然,真如自如无挂牵。了然自性无一法,一法圆时法法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