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临济宗简介》 临济宗简介


临济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义玄(?——867)是六祖慧能下的第六代,曹州南华县人,出家后广究毗尼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首先参谒洪州黄檗山的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棒打,于是向希运告辞,希运叫他到高安滩头去参谒大愚禅师。


他见了大愚,诉说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有过无过?”大愚说:“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大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了一拳。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义玄即回黄檗。黄檗云:“汝回太速。”义玄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那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义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印可义玄得悟。唐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端然示寂,敕谥慧照禅师。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一卷。


义玄的接引学人有三玄(即三种原则)、三要(即三种要点)、四料简(即四种简别)等施设。他说他的接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四料简)。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义玄说: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种种苦,只是由于“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假如能看到这一点,回光返照,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当下与祖、佛没有区别。所以真正学道人,只是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为外物所拘。这是临济宗的根本思想,他的语句作略便是通过这根本思想而用峻峭的机锋为学人解黏去缚的。


义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闲、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二十余人,门叶极其繁荣,于是成为一大宗派。然而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存奖(?——924)之下,递传南院慧顒(?一952)、风穴延沼(896——973)、首山省念(962——993)、汾阳善昭(947一1024)、石霜楚圆(987一1040)。楚圆下有黄龙慧南、杨歧方会,法席很盛,于是分为黄龙、杨歧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慧南(1002一1069),信州玉山人,起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来依楚圆,于言下大悟。宋景佑三年(1036),住在南昌黄龙山,设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与道一、怀海相等。嗣法的弟子有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八十三人。方会(992一1049),袁州宜春人,出家后,往南原参楚圆得悟,后来辞归筠州九峰,道俗迎居杨歧山,嗣法的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二人。起初黄龙、杨歧二派并盛,然而黄龙一派,不数传而法统断绝,杨岐恢复临济旧称。守端下有五祖(山名)法演等十二人,法演下有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佛果克勤等二十余人,尤以克勤法流为盛。清远再传蒙庵元聪,日本僧人俊芿师之,传法归国,为杨岐宗在日本之初传。


克勤(1063-1135),彭州崇宁人,出家受具后,起初学经论,后来就法演参禅得悟。宋崇宁中(1102一1106)。在成都昭觉寺开法;政和初年往荆州,谒张商英(无尽),与谈《华严》要旨和禅门宗趣,商英事以师礼留住碧岩。既而应商英之请,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上加《垂示》、《著语》和《评唱》,门人加以辑录,题作《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克勤曾先后受佛果、圜悟等赐号),又称《碧岩集》十卷。此外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弟子绍隆等编。嗣法的弟子有七十五人,其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最著,开大慧(亦称径山派)、虎丘二派。宗杲(1089一1163),宣州宁国人,初游于洞宗之门,即而到汴京天宁寺参克勤,于言下豁然顿悟。后来住在浙江径山,接引后学,道法很盛。曾汇集先德的机语,间加以拈提,称为《正法眼藏》六卷。又盛倡看话禅,而贬宏智正觉的主张为默照邪禅。后来他的弟子蕴闻编辑他的法语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一卷。嗣法的弟子有九十余人,临济宗至此又大盛。绍隆(1078一1136),和州含山人,初谒长芦崇信、湛堂文准、黄龙死心,次参克勤得悟,后来住在虎丘,大播克勤之道于东南,有《虎丘绍隆禅师语录》一卷,参学嗣端等编。嗣法的弟子只有天童昙华一人。昙华的法嗣有八人,而以天童咸杰为最著。虎丘一派在咸杰下,更分出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派。咸杰下三传一山一宁,入日本创一山派。大慧一派在宗杲的弟子佛照德光下,也分出灵隐、居简二派。居简下再传有念常(著《佛祖历代通载》)、德晖(改订《百丈清规》)等,但其后不昌(德晖法系传日本为中严派)。


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绍隆之下,特别是破庵祖先一派,极其繁荣(此派与崇岳一派下均有多支传入日本)。祖先传雪岩祖钦,再传高峰原妙,此宗又大盛,其时已入元代。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起初习天台教,次参雪岩法钦得悟。元至元十六年(1279),入西天目师子岩立“死关”,以三关语考验学者,受度的弟子数百人,参学门人辑录其法语为《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各一卷。其嗣法有明本。明本(1263一1323),钱塘人,从高峰得悟后,出游皖山、庐埠、金陵,并在庐州的弁山及平江的雁荡结庵,学者辐凑。后来回到天目,住持师子院,名重一时。云南沙门玄鉴,东来问法,于言下有省,中途圆寂,其弟子普福等图画明本的形象南归;由此云南兴立禅宗,奉为第一祖。明本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其门下有天如惟则,提倡禅净合一。此宗在元初,还有海云印简,系出和克勤同门的天目齐下,很受元室的尊信。


到明代,禅宗依然很盛,如《五灯会元续略·几例》述临济宗在明代的盛况说:“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所以有明一代的宗匠见于史传的不多。只中峰门下千岩元长,其法系曾传入日本。到了他的十三传隐元隆琦,在崇祯时住黄檗山万福寺,复兴黄檗宗风;后应请赴日本,于山城宇治创黄檗山万福寺,开黄檗宗。到明末清初,国内此宗已不及往昔的隆盛,惟有天童(圆悟)、磐山(圆修)、本溪(性冲)三派鼎峙而已。圆悟(1565一1641),号密云,宜兴人,年三十,依龙池山幻有正传出家,有一天,过铜山顶,有省,后来正传授以衣法,法席很盛。法语有《密云悟禅师语录》十卷。法嗣有常熟三峰汉月法藏、四川夔州破山海明、越州平阳弘觉道忞、天台通玄等十二人。圆修与圆悟同门,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磐山结茅,逐渐成为大刹,门下人才之众和圆悟相等。法语有《天隐修禅师语录》二十卷。法嗣有杭州理安箬庵通问、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等五人。性冲(?——1611),嘉兴秀水人,起初在径山结庵,后来住在苏州本溪,法嗣有兴善慧广。法藏(?一1635),无锡人,幼年出家,决志参禅,到年四十得悟,后来往从圆悟,被命为第一座。既而在圣恩禅寺的万峰关结夏,尝提宋慧洪所撰《智证传》,力阐纲宗,为诸方所疑谤。圆悟作书告诫他,他复书答辩,又作《五宗原》一书,和圆悟的见解不同,圆悟一再加以驳斥,圆修也作《释疑普说》驳斥他。法藏的弟予谭吉弘忍更作《五宗救》,主张师说,圆悟又加以驳斥,侍者启真编为《辟妄救略说》一书,共十卷。后来清雍正帝(1723一1735)痛驳法藏、弘忍所言,斥为魔说,并将藏内法藏、弘忍的语录及《五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另将《五宗救》逐条驳正,刻入藏内,这就是现行的《拣魔辨异录》。又着直省督抚从圆悟派下削去法藏一支,永远不许再入祖庭,传令天下祖庭,凡系法藏的子孙开堂的,即撤去钟板,不许说法。另选圆悟派下的别支承接方丈。三峰一派受此打击,不能复振。


此宗在清初大都系出圆悟、圆修二派,而圆悟一派尤其隆盛。清顺治帝尝于十四年(1657)到京师的海会寺,延见圆悟的三传弟子憨璞性聪。更先后召玄水杲、王琳通琇、天童道忞入京从容谘访,而师事通琇和他的弟子行森。通琇(1614一1675),江阴人,十九岁,从圆修出家,于言下大悟,继承法席,有《普济玉琳国师语录》十卷行世。道忞(1596一1674),潮州茶阳人,早年读大慧宗杲的语录,即到庐山出家,后来参谒圆悟得悟,亲炙十四年,继承法席,撰有《九会语录》、《百城北游录》等。又当顺治、康熙间,法藏的门叶极其繁荣,当时成为三峰一派,海内称法藏和他的弟子灵隐弘礼、灵岩弘储为佛、法、僧三宝。弘礼下有愿云显,住洪州云居;弘储下有原直赋、楚奕豫,赋住南岳福岩,豫住潭州云盖,大阐宗风。经雍正削去支派后,法脉就断绝了。太平天国军兴后,此宗只圆修一派较盛,其法系有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及浙江于潜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而宗门中较卓越的是重兴句容赤山般若寺的法忍本心(1846-1906),而本心的法系也源出金山。此后则金山有印彻(融通,1866一1928)、高旻有法一、天宁有清熔(冶开,1852一1922)。又上海的留云寺有密融(微军,1854一1921)系出金山;北京的龙泉寺有古念(清一,1843一1916),撰有《宗镜捷要》四卷,系出天目,都是知名的禅僧。而继承圆悟法系的仅有宁波天童、湖南沩山、成都昭觉等。


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自从义玄用棒喝以来,以至宗杲的提倡看话,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情识,使学人豁然醒悟,实为其特色。它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 ,不是没有原固的。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