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脱脱,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 廉惠山海牙等 | 成书时期:元 | 章节:共1部 |
第1卷 | 太祖本纪第一上 | 第2卷 | 太祖本纪第二下 |
第3卷 | 太宗本纪第三上 | 第4卷 | 太宗本纪第四下 |
第5卷 | 世宗本纪第五 | 第6卷 | 穆宗本纪第六上 |
第7卷 | 穆宗本纪第七下 | 第8卷 | 景宗本纪第八上 |
第9卷 | 景宗本纪第九下 | 第10卷 | 圣宗本纪第十 |
第11卷 | 圣宗本纪第十一 | 第12卷 | 圣宗本纪第十二 |
第13卷 | 圣宗本纪第十三 | 第14卷 | 圣宗本纪第十四 |
第15卷 | 圣宗本纪第十五 | 第16卷 | 圣宗本纪第十六 |
第17卷 | 圣宗本纪第十七 | 第18卷 | 兴宗本纪第十八 |
第19卷 | 兴宗本纪第十九 | 第20卷 | 兴宗本纪第二十 |
第21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一 | 第22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二 |
第23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三 | 第24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四 |
第25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五 | 第26卷 | 道宗本纪第二十六 |
第27卷 | 天祚皇帝本纪第二十七 | 第28卷 | 天祚皇帝本纪第二十八 |
第29卷 | 天祚皇帝本纪第二十九 | 第30卷 | 天祚皇帝本纪第三十 |
第31卷 | 营卫志第一 | 第32卷 | 营卫志第二 |
第33卷 | 营卫志第三 | 第34卷 | 兵卫志第四 |
第35卷 | 兵卫志第五 | 第36卷 | 兵卫志第六 |
第37卷 | 地理志第七 | 第38卷 | 地理志第八 |
第39卷 | 地理志第九 | 第40卷 | 地理志第十 |
第41卷 | 地理志第十一 | 第42卷 | 历象志第十二 |
第43卷 | 历象志第十三 | 第44卷 | 历象志第十四 |
第45卷 | 百官志第十五 | 第46卷 | 百官志第十六 |
第47卷 | 百官志第十七上 | 第48卷 | 百官志第十七下 |
第49卷 | 礼志第十八 | 第50卷 | 礼志第十九 |
第51卷 | 礼志第二十 | 第52卷 | 礼志第二十一 |
第53卷 | 礼志第二十二 | 第54卷 | 乐志第二十三 |
第55卷 | 仪卫志第二十四 | 第56卷 | 仪卫志第二十五 |
第57卷 | 仪卫志第二十六 | 第58卷 | 仪卫志第二十七 |
第59卷 | 食货志第二十八 | 第60卷 | 食货志志第二十九 |
第61卷 | 刑法志第三十 | 第62卷 | 刑法志第三十一 |
第63卷 | 世表第一 | 第64卷 | 皇子表第二 |
第65卷 | 公主表第三 | 第66卷 | 皇族表第四 |
第67卷 | 外戚表第五 | 第68卷 | 游幸表第六 |
第69卷 | 嚎族表第七 | 第70卷 | 属国表第八 |
第71卷 | 后妃列传第一 | 第72卷 | 宗室列传第二 |
第73卷 | 耶律曷鲁等列传第三 | 第74卷 | 耶律敌剌等列传第四 |
第75卷 | 耶律觌烈等列传第五 | 第76卷 | 耶律解里等列传第六 |
第77卷 | 耶律屋质等列传第七 | 第78卷 | 耶律夷腊葛等列传第八 |
第79卷 | 室昉等列传第九 | 第80卷 | 张俭等列传第十 |
第81卷 | 耶律室鲁等列传第十一 | 第82卷 | 耶律隆运等列传第十二 |
第83卷 | 耶律休哥等列传第十三 | 第84卷 | 耶律沙等列传第十四 |
第85卷 | 萧挞凛等列传第十五 | 第86卷 | 耶律合住等列传第十六 |
第87卷 | 萧孝穆等列传第十七 | 第88卷 | 萧敌烈等列传第十八 |
第89卷 | 耶律庶成等列传第十九 | 第90卷 | 萧阿剌等列传第二十 |
第91卷 | 耶律韩八等列传第二十一 | 第92卷 | 萧夺刺等列传第二十二 |
第93卷 | 萧惠等列传第二十三 | 第94卷 | 耶律化哥等列传第二十四 |
第95卷 | 耶律弘古等列传第二十五 | 第96卷 | 耶律仁先等列传第二十六 |
第97卷 | 耶律斡特剌等列传第二十七 | 第98卷 | 萧兀纳等列传第二十八 |
第99卷 | 萧岩寿等列传第二十九 | 第100卷 | 耶律棠古等列传第三十 |
第101卷 | 萧陶苏斡等列传第三十一 | 第102卷 | 萧奉先等列传第三十二 |
第103卷 | 文学列传第三十三上 | 第104卷 | 文学列传第三十四下 |
第105卷 | 能吏列传第三十五 | 第106卷 | 卓行等列传第三十六 |
第107卷 | 烈女列传第三十七 | 第108卷 | 方技等列传第三十八 |
第109卷 | 伶官宦官列传第三十九 | 第110卷 | 奸臣列传第四十上 |
第111卷 | 奸臣列传第四十一下 | 第112卷 | 逆臣列传第四十二上 |
第113卷 | 逆臣列传第四十三中 | 第114卷 | 逆臣列传第四十四下 |
第115卷 | 二国外记列传第四十五 | 第116卷 | 国语解 |
附录 修三史诏 |
《辽史》是由元代脱脱等人主持编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属于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该书的编修始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次年三月完成。脱脱担任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担任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担任修史官 。 《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它记载了辽朝自耶律阿保机建立至辽天祚帝灭亡的历史,时间跨度为907年至1125年,并兼及由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历史(1124年至1218年) 。 在编写思想上,《辽史》打破了以往史书中将一方尊为正统、另一方称为叛逆的传统写法,采用“三国各为正统”的写法,消除了“正统之争” 。此外,《辽史》在编写时主要参考了《辽实录》和《辽史》等史料,并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例如新创《营卫志》和《兵卫志》记述契丹贵族的政治军事组织,以及《食货志》如实记载了契丹国的经济发展历史 。 然而,《辽史》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例如,书中存在一些谬误和相互抵牾之处,如耶律洪基的年号“大康”被误写为“太康”,第五个年号“寿昌”被误为“寿隆”等 。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是元朝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脱脱的生平 脱脱出生于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其伯父伯颜和父亲马札儿台均在元朝担任重要职务。脱脱自幼在伯父家中长大,并在名儒吴直方的指导下学习。他在元统二年(1334年)开始担任同知宣政院事,并逐步升迁为中书右丞相,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恢复科举考试、发行“至正交钞”以及治理黄河等,赢得了“贤相”的美誉。 脱脱的主要成就 脱脱在元朝末年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革,使元朝的政治一度变得清明。他恢复了科举考试,主编了《辽史》《金史》《宋史》,并发行了“至正交钞”以应对经济危机。此外,他还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显著,赢得了民心。 脱脱的历史评价 脱脱被认为是一位有见识和能力的宰相,尽管他的改革未能挽救元朝的衰败,但他在位期间确实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他的忠诚和才能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被形容为“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
铁木儿塔识(1302-1347),字九龄,是国王脱脱之子。他自幼聪慧,资禀宏伟,曾在国子学学习,表现出色。 生平经历 铁木儿塔识在文宗初年,由同知都护府事累迁至礼部尚书,进而成为参议中书省事,最终担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他还曾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大都留守和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务。在伯颜罢相后,他升任中书右丞,并在至正改元时升为平章政事 。 政治成就 铁木儿塔识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尽心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提出多项利民措施。例如,他建议减免百姓田租、改革盐课制度、发放赈灾粮食等,深受百姓欢迎。他还处理了多起外交事务,如解决日本商人遇险问题和处理与高丽的贸易纠纷等 。 历史评价 铁木儿塔识在元朝晚期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尽心尽力辅佐皇帝,试图整顿朝政。他的忠诚和智慧使他成为元朝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尽管他在位期间受到权臣的制约,但他依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视 。
张起岩(1285年-1353年),字梦臣,号华峰,晚年自号华峰真逸,祖籍山东章丘(今属山东),后迁济南禹城。他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元代汉人中第一个文状元,也是整个元代山东人中唯一的状元。 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张起岩的家族世代为官,其高祖张迪曾官至元帅右监军,曾祖张福曾任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祖父张铎为东昌录事判官,父亲张范官至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张起岩出生于这样一个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年仅弱冠就学有所成,被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后因政绩显著升迁为安丘令。 仕途经历和政治成就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张起岩成为左榜进士第一名,授登州同知,累迁监察御史。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他拜礼部尚书,转中书参议,迁翰林侍讲。至元三年(1337年),他出任南台御史,入中台,转燕南廉访使。后又入为翰林承旨,拜御史中丞,负责修撰辽、金、元三史,积阶至荣禄大夫。史成后,他上书乞骸骨致仕归。 文学成就和其他贡献 张起岩博学多文,熟悉金源典故,史馆立言未当,均能据理窜定。他擅长篆、隶书法,其书见于篆法处皆有胜韵。他的文章深厚醇雅,理致自足。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元诗选·三集》录其诗十五首。 历史评价和影响 作为政治家,张起岩为官清廉、处事公正,外和中刚、正色立朝,有“欧阳修”之誉。他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打击豪强,禁止放贷害人,为人民平息水患,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他的政治生涯对元朝中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文学造诣也极高,有许多著作传世。
贺惟一(1301年—1363年),字允中,原名贺惟一,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是元朝中书省左丞相。 贺惟一出生于奉元路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父亲是元朝亲军都指挥使贺胜。因父亲非罪被杀,泰定帝雪其父冤并抚恤他。贺惟一自幼性格开朗正直,年少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曾受业于赵孟頫,后又师事云中吕弼。贺惟一开始继承父职,后来升任工部尚书、辽阳行省左远相等要职,成为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汉臣之一 。 在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别儿怯不花与脱脱争权夺利,脱脱被排挤辞相后,贺惟一意外成为宰相。元顺帝任命他为左丞相,尽管元朝祖制不以汉人为相,但元顺帝赐他蒙古姓“太平”,使他得以登上相位。在内政方面,太平外结将领如刘哈刺不花,内结汉臣如成遵、赵中等,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利用蒙古贵族间的矛盾排挤右丞相太不花,最终使其被处死 。 贺惟一在元朝末年的农民战争中表现出色,击败了逼近大都的红巾军东路军,稳定了局势。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使得他在元朝末期成为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
欧阳玄(1283年-1358年2月7日),字原功,号圭斋、霜华山人、平心老人,是元代著名的官员、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出生背景和教育经历 欧阳玄祖籍江西吉安,后迁居湖南浏阳。他自幼聪明,八岁时便能背诵《孝经》《论语》《小学》等书籍,十岁时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懂得写文章。 职业生涯和主要成就 欧阳玄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考中进士,初授承事郎,历任平江州同知、芜湖县尹、武冈县尹等职。他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后召入朝为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他参与了《四朝实录》《宋史》《辽史》《金史》的编修工作,并担任《宋史》《辽史》《金史》的总裁官。他还曾负责起草各种诏书,朝廷高文典册多出自他的手笔。 个人生活和家庭背景 欧阳玄的父亲是欧阳龙生,祖父是许谦。他在元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年多次因病乞休,最终以湖广行省右丞致仕。至正十七年(1358年),欧阳玄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他被赠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等称号,谥号“文”。 影响和评价 欧阳玄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造诣,其文章和书法极负盛名。当时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墓隧之碑,都以得其手笔为荣。后世将其与吴澄、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元四学士”。
吕思诚(1293年-1357年),字仲实,平定(今山西平定)人,是元朝著名的名臣。他历任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国子监翰林学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曾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吕思诚性情刚直、倔强,直言敢谏、秉公办事,主要著作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 。 吕思诚在广西为官时,巡游桂林时作《桂林八景诗》,创造性地提出了桂林八景,包括尧山冬雪、舜洞秋风、西峰晚照等景观,这些景观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桂林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 吕思诚在基层工作方面也有显著成就。他被派往景州蓨县任县令时,注重救济贫苦农民,将平民差役分为三等,平均其徭役;每年春季开犁时,对植树养畜勤敏者赏以农器,鼓励农业生产;他还加强治理民风民俗,加强儒学教化,清除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参加生产劳动者的记录,并罚他们服役运输。这些措施使得当地社会风气得到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 吕思诚因其刚直的性格和清廉的品质,多次遭到排挤和罢官,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改其志。他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元朝时期一位汉人高官的坚韧和清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揭傒斯(1274年-1344年),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史学家。 生平与成就 揭傒斯幼时家境贫寒,但刻苦读书。大德年间,他出游湘汉,延佑初年(1314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历任奎章阁授经郎、翰林待制、集贤学士等职务。他在元代朝廷任职三十余年,既做官又做学问,文学造诣深厚,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提倡和平雅正的诗风。 揭傒斯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他的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散文。此外,他还擅长楷书、行、草书,朝廷典册多出其手。 作品与影响 揭傒斯的主要作品包括《文安集》,这部作品条理清晰,体制严整,阐述明达。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揭傒斯的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使他成为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