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育堂语录》卷五(14)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亦无中立之理。不是天理,即是人欲。凡人未修炼之身,念念在尘情上起见,举凡不关紧要、不干己分内事,无不随起随灭,转转相生,了无止息。而自人观之,似乎无善无恶、调停而中立者。不知杂念不除,尘根不断,后之恶妄诸缘,从此而伏其根矣。此即人欲之胎,万恶之种,学者不可不细察也。人欲除其根,必先摄其心。摄心之法良多,佛有止观、持戒二语,此为最好法程。何谓止观?即是数息观鼻端,看出入息回旋往来,微微以意收敛之,调和之,即儒者变化气质之学也。至于摄心为戒,即儒者克去己私,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法也。此二法门,一去私欲于无形无象之际,一去私伪于有作有为之间,正是儒者动静交修、内外兼养之道。如此去欲,方能去得气质之偏、物欲之累。否则,但止观不持戒,但持戒不止观,此中人为之伪、外来之私,恐不能净尽无遗也。如此欲去即理存,犹云消即日现,不必于遏欲之外又加一番存理工夫。若再加之以存理,是加以后起之私识心,反把本来一点无声无臭无作无为之真空妙有障碍矣。今之学人多于去欲之外又加存理,所以明明天光日色当空了照,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一动知觉之识神,亦犹太空本空,而又以浮障浪烟遮蔽太空。若此者,虽与妄心恶心迥别,然其障蔽太空则一而已。以故终身学道,究之一事来前,不能应酬得恰好至当,或当事而退缩,或临事而躁迫,种种滋伪了不能除,般般恶习究常时在,无怪乎真性不见,恶念难除,以至于求道而不能得道也。此岂不辜负一生心血哉?总之,性本虚也,一旦清净自如,即见性矣。心本灵也,一旦光明觉照,洞达无碍,即明心矣。于此心明性见之后,著不得一毫思议想象,惟有顺其天然自然而已矣。生等若未臻此神化之境,一旦此心空洞,此性圆明,而养之未深,调之未熟,稍纵即逝,又不妨振顿精神,提撕唤醒。《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之心传,皆不无提撕唤醒之力也。虽然,著提撕唤醒四字,亦是疵病。不善会通微意,又不免于提撕之外加一提撕,唤醒之外加一唤醒,又若浮云之障太空一般也。吾为生等示一要诀:心神若昏而不觉,不妨提之唤之。然亦惟一觉照、一常惺而已矣。一觉之外,不容再觉,一惺之后,不容再惺。此为不二法门,用工真际。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