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解深密经》译文及注释--1 序


【译文】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


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裏,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透出来,充溢一切存在著的宇宙空间。那庄严美丽的佛国世界是从生命中基本的良善品性裏引发出来的,这良善品性与日常生活的道德心理不同,它是真理的基础。光明普照的佛国世界摆脱了一切的生灭和变化,它是已净化的心识之产物。佛陀是这光明世界的主要创造者,那些大菩萨也云集而来,八部天龙常常侍奉他们、护卫著他们,佛国世界中的所有生命都被真理滋润著,充满喜乐和愉悦。佛国世界裏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一切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能远远摆脱开诱惑生命的各种邪恶势力。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的源泉和归宿,同情众生,誓愿救济一切生命的广大志向及智慧指导下的一切修行活动便是引导到佛国世界的康庄大道。修行人认真学习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的修行方法,彻底研究一切存在没有实体、认识对象没有实体,以及不作任何会给未来生命带来恶劣影响的身心事业这三条原理,这就等於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那朶朶红莲雕饰而成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众生用美德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原典】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①住最胜光曜②,七宝③庄严,放大光明④,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问列⑤,周圆无际⑥,其量难测,超过三界⑦所行之处⑧,胜出世间善根⑨所起⑩:最极自在⑾,净识⑿为相⒀。如来所都⒁,诸大菩萨众所云集⒂,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⒃,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⒄,作诸众生一切义利⒅,灭诸烦恼⒆灾横缠垢⒇,远离众魔(21)过诸庄严(22),如来庄严之所依处(23)。大念慧行以为游路(24),大止(25)妙观(26)以为所乘(27),大空(28)、无相(29)、无愿(30)解脱(31)为所入门(32)。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33)所建立大宫殿中(34)。


【注释】


①薄伽梵:即佛陀之敬称;此词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六个意思 ,《佛地经论》作者亲光解释这六个意思说:“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烦恼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意思是说,与真理圆满相应的觉者,破除了一切痛苦烦恼,消除了生命状态中的一切被动因素,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自由自足的,此即“自在”之义;他开发了生命中的广大智慧,智慧彻底净化了他的生命,此即“炽盛”之义;他的身体相貌美好庄严,这是长期修行生活中智慧和功业凝结而成的产物,此即“端严”之意;他拥有其他生命不可能具有的广大功业,他的生活境界、认识对象广大无边,此即“名称”之义;宇宙裹一切生命都尊敬他、赞美他,他显现在世间的变现生命成了吉祥的象徵,此即“吉祥”之义;他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他的高贵德性是无尽的教化事业之力量源泉,此即“尊贵”之义。以上六义的总称就是“薄伽梵”,中文无法翻译,故以“佛陀”称之。


②光曜:从智慧、功业凝聚而成的真正生命裏散发出巨大的光明。


③七宝:泛指各种奇珍异宝,经文中出现的颇胝迦、琥珀、车渠、黄金等皆属之。


④放大光明:亲光认为经文以下是从十八个方面来显示佛国世界的庄严、圆满。“放大光明”是“显色圆满”,即是说,在佛国世界裹,色彩是圆满的。


⑤妙饰间列:大意为,处处珍宝森列,交相辉映。这是“形色圆满”,即指佛国世界裏的装饰性物品是圆满具足、清净可爱的。


⑥周圆无际:大意为,光明和珍宝都无边无际。这是“分量圆满”,即是说在佛国世界裏,光明和珍宝所覆盖的面积广大无边。


⑦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是界限、类别之意,“三界”即是指三种生命类别。“欲”有四种,一是情欲,二是色欲,三是食欲,四是淫欲,总起来说,欲界即是指有欲念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从沈沦於黑暗深渊中的地狱生命一直到他化天上活动著的生命都是有欲念的生命类别。“色”即色质,指精细物质,色界指没有欲念而有物质肉体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从修行静中思维的生命一直到阿迦腻吒天上活动的生命都属於这一生命类别。“无色”指没有肉体物质,无色界即指那种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这是指世俗生命世界中最高级别的生存状态。三界生命都属於世俗生命,它们都具有流转变异的生存特点。


⑧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大意是,那光明不仅柔和地照耀著有欲念的生命世界、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世界穿透而出,射向一切存在著的宇宙空间。这是“方所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超越於世俗世界,它不被世俗世界的空间范围所限制,所以它的存在方位是圆满的。


⑨善根:基本的良善品性、德性,包括无贪欲、无恨恶、无愚昧、信念佛法等,这些基本品性、德性能引发未来生命的一切美德和智慧,是美德和智慧的基础、前提,所以称为“善根”。


⑩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大意是,它是从生命的良善德性裏引发出来的,生命活动中的这些良善德性同服务於世俗生活的道德心理不同,它超出时间空间的变动流转,是真理的基础。胜,殊胜之义;出,超出、超越之义;世间,即世俗之义;起,产生、引发之义。这是“因圆满”,即是说,引生佛国世界的心性条件是圆满的,这一心性条件超出世俗因缘条件的生灭变动之上,所以是无缺失的。


⑾自在:消除了一切被动状态,排除了一切痛苦烦恼,自在自为,圆满自由。


⑿净识:净化了的心识,转化後的精神结构。


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大意是,佛国世界是圆满自由的,它摆脱了一切生灭变动,它是净化的精神生命之创造物。这是“果圆满”,佛国世界修学成果的主要表徵是净化了的精神结构,同有染污的日常精神结构相比,它是圆满的。


⒁如来所都:佛是这光明世界的主要创造者。这是“主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的创造者是与真理圆满契合的。


⒂诸大菩萨众所云集:那些大菩萨们也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这是“辅翼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并非佛独自一人创造出来的,许多大菩萨们群策群力,帮助佛共同成就了这一美好庄严的事业。


⒃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俗称“天龙八部”。天,指天神;龙,指龙神;药叉,又译为夜叉,是鬼神;健达缚,又译为乾达婆,是乐神;阿素洛,又译为阿修罗,是一种脾气偏执、爱好战斗而又力量很大的生命;揭路茶,又译迦楼罗,俗称大鹏金翅鸟;紧捺洛,又译紧那罗,即“人非人”之意,也是一种乐神;牟呼洛迦,又译“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以上八部神道怪物以“天”和“龙”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在佛典中,佛说法时,常常有天龙八部参与法会,所以说这是“眷属圆满”。


⒄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大意是,佛国世界由真理统摄著,佛国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被真理滋润著、充满喜乐和愉悦。这是“住持圆满”,意思是说,维护、支撑著佛国世界的是真理,这一支撑物、总摄物是超越一切世俗事物之上的,所以说是“圆满” 。


⒅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国世界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是“事业圆满”,因为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都是在真理的要求下由智慧统摄著进行的,它不同於世俗事业的流转性、模糊性、无价值性,所以说是圆满的。


⒆烦恼:烦是干扰之义,恼是淆乱之义,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能扰乱众生身心,使其常处在不安宁不安乐的状态,这些邪恶情绪就叫做“烦恼”。根据佛典的分析,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之别。“根本烦恼”指生命活动中那些基本的邪恶情绪,它们具有猛烈的作用和影响,能决定生命流转沦没的世俗品性,包括贪欲恨恶、愚昧、偏见、怀疑等,与基本的良善品性正好相对;“随烦恼”则指伴随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辅助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的那些邪恶心理品性,像烦躁、嫉妒等均是。本经中所说的“烦恼”系通指两种烦恼而说,译文以“生命中的邪恶情绪”来翻译它,有时也直接称为“痛苦烦恼”。


⒇减诸烦恼灾横缠垢: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这是“摄益圆满”,利济众生的救度事业具有彻底解除痛苦烦恼的功能,所以说是“摄益圆满”。


(21)众魔:诱惑生命堕落的各种邪恶力量。按佛典,共有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四种之别。其中,烦恼魔指生命中的邪恶情绪;蕴魔指追逐世俗生命生存方式的内在冲动;死魔指一切生命现象中引导至消亡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力量;天魔则指人以外的天界神导,他们常引诱人犯罪,所以也是“魔”。


(22)远离众魔过诸庄严:佛国世界远远摆脱了各种诱惑生命的邪恶势力,它超过任何其他修行人所可能达到的净化世界,这是“无畏圆满”。佛国世界能抵御各种邪恶势力,不畏惧任何的邪恶势力,不遭受邪恶力量的干挠和侵犯,所以说是“无畏圆满” 。


(23)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意是,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智慧的源泉和归宿。庄严,指佛以功业智慧自利利他。这是“住处圆满”,即是说,佛的一切智慧功业以佛国世界作为基础、保障,所以说其功业智慧绝不会消失,它们依据的场所是圆满的。


(24)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意是说,念慧行依序可配合三慧,也就是依闻力可念持所说 ,以思力来抉择理,以修力来趣入证果。游路,即“所走的道路”,这是“路圆满”,意思是说,菩萨修行时所依据的方法、所选择的道路是绝对正确、绝对可以导向真理的,所以说是“路圆满”。


(25)止:修行精神结构的一个方面,即心念相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6)观:修行精神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即指观照思维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7)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意是,修行人认真修学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 ,根据这两种修行精神结构的培养,使生命从生灭状态中提升出来,这是“乘圆满”。乘,有载义、筏义、渡义。止观修行能把生命由流转变动的此岸引导到安乐自由的彼岸,所以说是“乘圆满”。


(28)空:亲光解释说:“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这是明确地把“空”解释成“一切存在现象实体的不存在”,这是著眼於存在论来解释的。


(29)无相:亲光解释说:“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无此相,故名无相。”其中,色声香味触五相指物质世界,男女二相指生命世界,生老死三相指前二者都必须经历的发展三阶段。事实上,佛家所说的“无相”是从认识角度著眼的,一切认知对象都没有实体的存在,一切认知对象都是认知活动本身的显现和产物,因此被看成独立於认识活动之外的对象实体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相”。


(30)无愿:亲光解释说:“愿谓求愿,观三界苦,无所顾愿,故名无愿。”“无愿”是从修行论角度著眼的,由於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一切认知对象也都没有实体,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修行生活中,在起心动念的每一刹那,都不应有与实体执著相联系的希愿、希求。“无愿”实际上是把“无实体性”的教法道理切实运用到日常修行生活中,驾驭精神活动的走向,以便使生命活动真正介入到向上净化的道业中去。


(31)解脱:解除系缚、解放身心的枷锁,使生命从生死烦恼中脱离出来。


(32)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彻底研究一切存在现象没有实体、认知对象没有实体以及驾驭自己精神活动的流向这三条原理,这就等於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这是“门圆满”。以上三条学理能使生命实现彻底的进化,能把生命提升到佛国世界的庄严风光裹,能使生命亲睹佛陀的真实面目,所以说它们是通向佛陀宫殿的门径。


(33)大宝花王众:大就是胜之意,宝花王即红莲花,佛陀宫殿的雕饰物。以此比喻佛陀法王所起的诸种胜妙功德。


(34)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大意是,佛陀那朵朵红莲雕饰而成的宫殿金碧辉煌,堂皇庄严,它们是由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修行人用美德和智慧筑造起来的。这是“依持圆满”,意思是说,佛陀宫殿依据美德和智慧,美德和智慧超越一切凡知俗行,所以它是圆满的。


【译文】


世尊,他已经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净化了的,既不像一般众生那样如胶似漆地执著著生死状态,也不像要求摆脱一切身心活动的修行人,贪恋著安宁安乐的内心感受,身心也不得自由!佛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出於真理,出於存在的真实本性,他的一切生命活动又都归向真理,归向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同性生命,珍视生命,永远用慈悲的心肠感受著世俗生命的种种苦痛。他的智慧同其他契合真理的觉者相似,他的道业也与他们相同。他已破除对自我的实体执著,身心自由、圆满安乐;他已破除一切知识障碍,他把存在的实态看得清清楚楚,他的教法是真理的表述,一切世间的学说和理论都不能将它动摇。他面对的一切境界和对象都不能障碍他、系缚他,或者诱惑他,他在一切境界裏徜佯往复,就像信步走在真理的家园 。他借助世间语言成立的佛教教法是奇妙殊胜的,对之不可用日常意识妄加推测,也不可用世间语言轻率论断。他在现实的生命活动裏,能正确地推断过去周期的生命状况,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一切他也能正确地预知。他已彻底打消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隔别,那种时间间隔只是世俗生命活动的形式,真正的生命绝不会在流动的时间中被拘束。他能就著众生的需要,同一时刻到一切生命世界现身。他已获得圆满知识,对一切现象都会有正确的决择,绝不犹疑。他熟知生命的情性差别,对於不同的人的需求,他能适宜的因材施教,方便善巧地把他们引向真理。他对一切教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理解力,他能选择适当的教法去开导他们。佛虽然经常现身於一般生命的世界中与世俗生命共在,但他的身体已经没有邪恶情绪及生存行为所带来的染污,因此:不能对他的身体妄加分别执著,怀疑他和一般生命的肉体究竟是同还是不同;他的智慧正是那些後学者应当追求的,佛已成为他们的表率。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一切的差别和对待,它超出流转和变化,已达到生命活动的最完美状态。他的生命又是绝对智慧的产物,他拥有自身的同一性,不与其他佛的身体相混杂。他不执著任何极端的观念,也不在各种极端的观念间谋求调和。他亲身融入的存在实态是平等无差别的,他亲自体会的真理也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的实体执著均已被突破,一切的差别和对待也已被打破。他净化了的生命活动充盈天地,他救度众生的功业无边无际。他的智慧和功业弥满全宇宙,从无边无际的过去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他帮助众生,救济众生。他把喜乐和欢笑带给众生,他庄严的事业永无终止!


【原典】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①,不二现行②,趣无相法③,住於佛住④,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⑤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⑥,於一切法智无疑滞,於一切行成就大觉,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⑦。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⑧,不相问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⑨,极於法界⑩,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注释】


①最清净觉:清净,净化之义;觉,觉悟之义,意谓“佛已与真理圆满相应、圆满契合” 。


②不二现行:现行,即发生作用之义。凡夫、一般人贪著於生死,即留恋世俗生命的心理发生著现实作用;声闻独觉、一般修行圣人,贪著於解除了生命活动的生命,即贪恋安宁安乐精神状态的心理发生著现实作用;佛已与真理圆满契合,所以,一方面他不再留恋於流转变动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精神结构中不再有世俗的生命活动发生,另一方面他也不留恋修行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他的精神生活不是纯粹静止安宁的,佛参与一切生命活动而又圆融无碍。译文仅取大意。


③无相法:即“涅槃”,指圆满安乐自由的生命境界。无相,没有“对象”,指精神生活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生命境界认知境界裹不再有对立、对待和对峙。


④住於佛住:亲光释为:“显示世尊观所调化殊胜功德,谓住大悲,昼夜六时观世间故。”即是说,佛以慈悲情怀,观察一切生命的痛苦、愿望和祈向,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教化他们、帮助他们。


⑤所行:指现实生命的一切活动,或指现实生命活动的生存世界。


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现从睹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於一切世界洲渚,同时来下,入母胎故。”这是说,佛在证到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後,已能根据世俗生命的要求,随意变现身体,使真理在生存世界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⑦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以如来身非是杂染分别起,故不可分别。”这是说,佛的变现身体是真理的显现,他本身没有任何染污,因此不可对之产生执著,问他同一般生命是同还是不同。


⑧无二住胜彼岸:“无二住”是说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生死流转的差别之相,它是自身绝对同一的;“胜彼岸”是说,由於佛的真正生命事实上以存在的真实本性为其体质,这样在得到真正生命後,就必然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引导到安乐自由的圆满状态,由此岸引导到彼岸。


⑨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住,证此佛地平等住故,遍知一切为无为等,於中不染。”这是说,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平等无有差别的,它摆脱了对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与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的各种分别执著,也摆脱了一切空间间隔的偏见执著,佛亲身证入存在的此种本性,知道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可妄加执著,所以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的,绝不会有痛苦烦恼能染污他的心性。


⑩法界:指一切存在著的宇宙世界。


【译文】


佛同那些对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很有研究的大弟子们聚在一起,这些弟子们接受了佛的教化,已能懂得佛的心意,他们都从佛证悟的真理中得到了新的生命。他们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贪欲与愚昧无知的状态。他们已能遵守一切戒律,对极其细微的邪恶行为也都能自我警省。他们期求进化自己的生命,以真理为乐事。他们听过佛的多次教诲,已有很高的记忆力,佛陀教典中的道理已经融入在他们的生命裏,在其生命中扎了根,再也不会遗忘。他们生命中的一切活动,以思想、语言到行为都已得到净化,只要一听到佛的话语,他们就立刻懂得这些话语中包含的道理,他们经常思考这些道理,其中的任何曲折细微处也能心领神会。他们已获得摆脱生命流转的奇妙智慧,运用这些智慧,他们就能理解什么是生命的真正安乐和自由。因此这些修行人有能力讨论一切与真理相关的问题,其智慧广大无边,遇到任何难题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的智慧是契合於真理的,所以其智慧足可穷尽一切存在的底蕴。由此智慧,就能成就生命向上发达的宏伟道业,它是生命活动中最奇妙难得的珍宝。


这些修行人由於开发出内在的智慧,就获得三种认识能力:其一,他们能认识过去生命周期中的一切生命活动:其二,他们对日常生命状态看得清清楚楚:其三,他们懂得一切错失消除以後的生命状况究竟会是怎样。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在此思维中,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他们已摆脱痛苦烦恼,其生命如同经过修治的良田,良田能茁发一切资生的事物,经过改造的生命能引发出一切的善行。他们的行、住、坐、卧都显得安宁、和平,其日常一切身心动作也都是真理的体现:他们已能忍受一切环境的逼迫,即使别人无法接受的压迫和残害,他们也都能以柔和的心情接受它。这些大修行人已经实证了佛的教法,已经使生命从痛苦的渊薮中提拔出来。他们现在又聚在佛的身边,亲近佛,恭聆他的教诲,希望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返求最圆满的觉悟。


【原典】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①,皆是佛子②,心善解脱③,慧善解脱④,戒善清净⑤,趣求法乐⑥。多闻⑦闻持⑧,其闻积集⑨,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⑩、速慧、利慧、出慧⑾、胜决择慧⑿、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⒀,逮得第一现法乐住⒁。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注释】


①调顺:已能与佛的心意相应,已能深切体会佛的教法道理。


②佛子:修行人在破除对世俗生命的留恋、执著後,从佛的教法裏获得新的生命,他的新生命从佛而来,所以称作“佛子”。


③心善解脱:精神从世俗生命状态中的种种贪欲执著裏摆脱出来。


④慧善解脱:精神从愚昧无知的状态裏摆脱出来。


⑤戒善清净:能够严格遵守一切戒律,能够善巧通达地根据戒律的要求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这就叫做“戒善清净”。


⑥趣求法乐:趣,趋向;法,指存在的真实本性。亲光解释这句话说:“求正法时欲趣大乐,谓佛菩提,不求余事;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违意,离恶威仪。”这是说,在追求生命向上进化的道路上,不贪恋其他的世俗享乐,把精神全部集中到真理上,以真理为乐,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能真切感受的快乐;或者在追求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为了让其他生命也能享受到真理的快乐,自己在行住坐卧各种日常活动中都做到庄严庄重,这就让别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从而在内心中产生快乐感,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通过调节自己的日常行为而让别人感受与真理相应的快乐。译文只取大意。


⑦多闻: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⑧闻持:能够把自己听到的教法道理牢牢地留在记忆上,印在心识裏,从此不再遗忘所修持之法。


⑨其闻积集:反复研究教法,使印象更牢靠,使理解更透彻。


⑩捷慧:亲光释为:“三业清净,随智慧行,於佛所说法昆奈耶速入其义,故名捷慧。”即是说,由於修行人长期接受教法的薰陶,他的身心一切行为都已得到很好的调御,已经引发了内在的智慧,因此在接触教法之後,他就能比一般人更快地对教法中的道理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体会。


⑾出慧:出,超出之义,指能引导生命从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走脱出来的智慧。


⑿胜决择慧:亲光释为:“此慧能为涅槃了因,是故说名胜决择慧。”意思是说,与真理真实相应的智慧能够对圆满自由的生命境界产生出理性上的正确把握、正确认识,对生命本性的这种理性把握就为真理的实现提供了认识上的条件。了因,指认识上的根据或条件。


⒀三明:据亲光解释,“三明”即“宿住随念智证通明、死生智证通明、漏尽智证通明” 。通明,意即通达的智慧、通达的认识能力。这三种通达的认识能力实即:其一,能认识过去周期生命一切活动的认识能力;其二,能认识现在周期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其三,能认识一切痛苦烦恼解除後真实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


⒁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意谓: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认识境界,在此思维状况和认识境裏,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真实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


【译文】


又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从其他佛国世界中赶来聚会。这些大菩萨都坚持以成佛教法作为自己的修学方法,认为同情众生、帮助众生、救济众生是自己的应尽责任。他们根据切实的修行成佛教法,在他们内心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他们不再用意识对存在妄加分别、计较,也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样勉强地要去消除一切思维能力。他知道,引导众生堕落的一切邪恶势力和压迫势力都没有真实的存在,他们绝不贪求种种名利,一切邪恶势力都对他毫无办法。他不像那些期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他志向高远,目光远大,以成就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来策励自己。他用那从真理中流溢出来的喜乐和愉悦滋养自己,他的生命活动下再靠世间其他营养成分来调剂。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净化了的,下再有任何邪恶的生命活动,因此也就消除了一切恐怖心理产生的前提。他不需要再运用意志或观念自我调控,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具有深厚的慈爱与怜悯,每当其他生命遭受苦恼逼迫时,他都能出现在他们面前,拔除他们的痛苦,给与他们喜乐。他们当中有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有如理请问大菩萨,有法涌大菩萨,有善清净慧大菩萨,有广慧大菩萨,有德本大菩萨,有胜义生大菩萨,有观自在大菩萨,有慈氏大菩萨,有曼殊室利大菩萨等,这些菩萨是当时集会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修行人。


【原典】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於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①,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②、独觉③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④。超五怖畏⑤,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阿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注释】


①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分别”即执著於存在现象的实体性,认为现象界纷繁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自身特质,在诸事物间没有任何共通性;“不分别”是用“一刀切”的态度看待存在现象,把一切存在现象看成是完全一致的,现象与现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差别。以上两种认识观念中,前者只看见事物的差别性而不见其同一,後者只看见事物的同一性而不见其差别,所以说“分别”和“不分别”都是“分别”,即都属於偏见执著,而修行生活的首要目的即在於突破种种偏见执著,超越“同一”和“差别”这些对待性范畴之上,以便对存在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②声闻:指早期佛教中追随佛陀、亲自聆听过佛陀教法的那类修行人,他们主要致力於“四种真理”的研究,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的痛苦品性,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


③独觉:佛陀教法之外的一类修行人,他们透过观察生命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而悟人存在的本性,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流转变动的特徵,也要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


④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亲光解释说:“即用大乘法味喜乐为食。”“食”,即滋养身心之义;“大乘法味”,即与真理相契合的精神愉悦感,这是说,用修学成佛教法所获得的那与真理相契合的愉悦喜乐来滋润、维持和统摄自己的生命。


⑤五怖畏:五种畏惧情绪,按佛典,这五种畏惧情绪是:㈠不活畏,即对生命遭受重大胁迫的畏惧;㈡恶名畏,即畏惧坏名声;㈢死畏,即对死亡的畏惧;㈣恶趣畏,即对生命在未来周期可能沦入邪恶生存状态的畏惧;㈤怯众畏,即对他人之畏惧。“五怖畏”描述日常生命的几种最基本的畏惧情绪,它们是对流转生命烦恼品性的真实写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