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节 甲午战争后的远东形势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乃至远东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战前相对稳定的远东形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迅速地把中国推向濒于瓜分的绝境。


甲午战争前,远东的三个国家中国、朝鲜和日本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都是半殖民地,它们都处于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朝鲜的地位更加屈辱,除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剥削之外,日本和中国都对它拥有某些特权。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它要求修订条约,摆脱羁勒,并向邻国扩张。中国购兵舰,修军港,编练北洋海陆军,一度被英国看作是远东最强大的国家。其实清政府内部腐败不堪,封建统治者纵情享乐,苟且偷安,所谓整顿武备,只不过是装饰门面而已。当时与远东有关系的西方强国有英、俄、法、美、德等,而以英、俄尤为重要。英国多年来在远东保持政治、经济等优势;沙俄与中、朝接壤,具有地理上靠近的有利条件。英、俄双方长期在西起土耳其,经波斯、阿富汗、中亚,直至东到太平洋一线上进行对抗①。英国极力阻挠沙俄在远东取得不冻港,它还支持清政府加强在朝鲜的地位,把中国当作阻挡俄国势力南下的屏障。沙俄为了向远东进行扩张,改善远东和欧洲交通不便的处境,从九十年代初起积极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它还同法国结盟,以增强力量。由于英、俄的角逐不分上下,远东暂时出现了均势的局面。美国挑拨中朝关系,纵容日本侵朝,是远东相对稳定形势下的一个不安定因素。


中国封建统治者慑于西方列强的淫威,自惭自馁,但对日本却依然虚骄自大,称之为“岛夷”、“弹丸岛国”,以为中国武器落后,败于英、法等国,时势使然,而日本同种同洲,国小民寡,资源贫乏,决不敢同中国较量。前北洋海军教官琅威理(W.M.Lang)也曾认为,“中国海军,实有不能轻视者”,“倘与日本较,中国未尝或逊……必使日人气穷力竭而后已。”,战争的结果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这是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与日本国势迅速上升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1895年初,甲午战争中国败局已定的时候,俄国资产阶级喉舌《新闻报》就鼓吹抓住“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侵。《马关条约》一签订,瓜分中国的更加喧嚣的声音随之而起。《字林西报》总主笔立德禄(R.W.Litt-le)叫嚣:“中国应该被瓜分,如果它不能管理自己,那么有人能够并且愿意管理它。”2战后访问远东的《泰晤士报》记者吉尔乐(V.I.Chirol)叫嚷,英国应该立即抛弃联华制俄的虚妄想法。他说:中国现在“如此一筹莫展,以致随时可能成为大国手中的玩偶”,它的内部如此“衰败,在遇到外来的第一个压力时,就必然立即出现全面、彻底的崩溃。”他认为英国无须“对一个幸存下来的帝国纯粹名义上的独立和完整表示关心。”沙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失败欣喜若狂,他们宣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②,鼓吹立即采取实际行动。在这些人的煽惑下,中国遭受瓜分的形势日益严重。日、中两国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兴起,一个沉沦,这是战后远东形势的一个特点。


战后远东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英、日的接近以及俄国在远东的积极扩张和它对中国的蓄意笼络。英国为了保持在远东的利益,曾经企图利用中国而不是日本来抵制俄国。它以为中国力量较强,在防俄这一点上与它利害相同。战争初起时,它看到日本咄咄逼人,可以为它所利用,同意日本修改条约。战争中中国一败涂地,更使它决意拉拢日本制俄。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它急切地寻求外援,特别是英国的援助。英、日在共同对俄的基础上,逐渐靠拢,后来终于发展为正式缔结同盟。


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刺激了沙俄在远东的贪欲。日本割取辽东半岛,妨碍它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野心。它以助华为借口,纠合法、德干涉,对清政府极意笼络。当时中国封建统治者被日本逼得走投无路,对它又怕又恨;而英国偏向日本,又使他们非常不满。沙俄的干涉引起他们“联俄制日”的幻想。三国干涉的消息传出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时统率湘军驻山海关)致电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因势利导,与之结欢,让以便宜,在所不惜,……庶可以制东西两洋。”③湖广总督张之洞(时署两江总督)更提出与俄国结盟的具体主张:“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酌与通融;如俄国用兵于东方,水师则助其煤粮,其兵船可入我船坞修理,陆路则许其假道,供其资粮、车马”,“与之约定,若中国有事,则俄须助我以兵,水师尤要。”①就在这些封疆大吏的倡议下,清政府结强援以自保的倾向愈发滋长起来,国内一度出现了“仇日、疏英、联俄、亲俄”的气氛。这种情绪的存在和发展,正有利于俄国对清政府进行诱骗,把侵略的魔爪伸进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远东出现的新形势是:日本崛起成为东方的一霸,俄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侵略活动,日、俄矛盾日益尖锐;英、日在反对俄国的共同点上互相接近;由于这次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战后帝国主义争先恐后地向它猛扑过来,肆意侵略,出现了几个大国激烈争夺中国的局面。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亡国大祸迫在眉睫。



,沙俄不断派遣武装人员深入到按约属于中国的帕米尔地区进行巡游,刺探情报。及至九十年代,入侵活动更加猖狂。1891年夏,伊鄂诺夫(M.ИoHoB)率领一百二十多人的侦察队窜入帕米尔东部和南部地区,侦察交通情况和战略据点,搜集军事情报,并在阿克塔什附近“竖杆粘帖”,声称当地百姓“今已属俄国”,还劫走了苏满塔什的乾隆纪功碑。清政府对此提出抗议,沙俄不得不表示“嗣后不得越境,此次所立木杆,听中国拆毁”。是年12月,新疆巡抚魏光蒸派人在苏满地区重立了纪功碑(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卷8,国界志四,页3—4、8)。


侵略活动使英国感到威胁。为了防止俄国越过兴都库什山南下,英国于1891年12月出兵占领坎巨提,控制了由克什米尔通帕米尔的要隘。


2年,沙俄策划对帕米尔更大规模的入侵。是年5月,沙俄诡称与清政府续勘帕米尔边界,一再催逼清政府撤离所有守卡兵丁。这一要求得逞后,伊鄂诺夫随即率领步、骑一千五百余人携炮四门,入侵郎库里,然后分窜各地,捣毁中国卡伦,押禁未及撤离的守卡官兵,构筑工事,设立哨所,作为实行殖民统治的军事据点,这样,沙俄一举侵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大片中国领土。


沙俄一方面与英国讨价还价,进行划界谈判,一方面企图把军事占领线作为合法边界强加给中国。清政府坚持必须信守喀约,在条约规定的两国界线之间的三角地带“寻出有山水之处,按地势议分”(许景澄:《许竹筼先生出使函稿》,卷8,页2);俄国声称“喀约不甚明白,不能作为凭据”,主张“从乌孜别里山口先向东方再向南”,亦即“以萨雷阔勒地方分界”(许景澄:《许文肃公遗稿》,卷7,函牍三,页27、25)。谈判拖延近一年半之久,毫无进展。于是,沙俄于1894年4月向清政府提出:在争议地区暂时维持现状,双方军队各驻原处不得前进,划界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清政府勉强接受俄国建议,同时郑重声明:“按照喀约中国应得一切利权,不能因不进兵稍有减损。且两国既有喀约,必须遵守”(《许文肃公遗稿》,卷4,公牍,页18)。俄、英达成瓜分帕米尔协定后,清政府据理提出抗议,严正声明,这个协定是非法的,无效的,表示“后日必重申前说”(王彦威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13,页16),坚决不承认俄、英对帕米尔的瓜分。


②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卷7,页29。


③Б.А.Ромадов:(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页34。


①H.B.Morse: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3,页58。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网上所有的作品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本站深表歉意。并请联系:651918479@qq.com。本站在核实之后,进行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  蜀ICP备2024109642号-1  |  川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511724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