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 成书时期:晚清 | 章节:共1部7章 |
《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尽管有存疑,但该书被认为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经典文献。《冰鉴》分为7章,详细阐述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独特方法和策略。 背景和作者信息: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是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曾国藩在清朝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并被封为一等毅勇侯 。 主要内容和影响: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融合了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和谋略学。通过对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 现代应用和评价: 《冰鉴》因其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但近年被整理出版后,深受读者青睐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晚清第一名臣”、 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